陆生作:《变形记》的另一种写法——角色互换、设身处地

上期链接

陆生作:作文《变形记》怎么写——幻境的进与出

再谈作文《变形记》怎么写——角色互换、设身处地

文/陆生作

(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谈变形记,是人变动物、植物、器物,这是一种构思角度。

换个思路,人变人——大人变小人,小人变大人,你变我,我变他,他变你,这也是一种思路。大人总在感叹童年时光愉快,而小人总盼望着快快长大;我们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其实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不管是哪一种“变”,都是角色互换,写的时候要做到“设身处地”。

记忆中,有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就叫变形记。比如,城里孩子去乡下生活,乡下孩子进城里生活,相互感受下。这就是角色互换后,设身处地了。

我觉得城里小孩进村,是好事,能体味甘苦;乡下孩子进城,我总觉得不大合适,——本来,生活在乡下,虽苦一点(可能他自己并不觉得),但身边人都差不多,也没什么好比较,孩子的生活总是快乐的多,一旦进城之后,有了比较,孩子会不会自卑、不平?当然,要往好处想:孩子开始发奋,将来过上城里的生活。——就像一个小山村的生活,似乎与世隔绝,但幸福指数并不低,而外界一旦介入,打破了平静,又无力彻底改变他们,这反倒成了他们的一种痛苦。——就像范仲淹不吃同学的好菜好饭,担心以后吃不惯“划粥断齑”啊。生活中有些“献爱心”,其实是去安慰自己的良心的,是去作秀的,拉横幅、相机咔咔咔一顿拍,而非真正适合的、持久的、切合实际的去帮助。是“受惠者”帮助“施惠者”,而非“施惠者”帮助“受惠者”。

上面这段话,跟写作文无关吗?可以有关,作者的态度、想法,会影响、帮助设计故事情节如何发展。

从“人变人”的变形记来说,当然可以写真实生活中角色互换的体验生活。只是担心孩子没有这样的体验而写不真切。对孩子来说,写奇思妙想的“变”更得心应手,当然也得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

来看两个例子。一是泰戈尔的《愿望实现了》,二是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一】小苏希在房里哭了一整天,心想:要是我变得像父亲那么大该多好,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时,老苏巴独自坐在外边也在遐想:小时候因为父母的溺爱,没能好好读书,要是我能重新回到童年,一定争分夺秒去读书。正巧,愿望仙子从这里经过,听到父子俩的心声,决定满足他们的心愿。

这天晚上,一向失眠的老苏巴,头一碰枕头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真的返老还童了,掉了的牙,重新长了出来,满脸的胡须都不见了;相反,一向起大早,到处闹腾不休的小苏希,今天早晨仍躺在床上昏昏欲睡。父亲苏巴的喧闹声把他吵醒了,他发现自己竟真的变得像父亲那么大了,头上浓密的黑发不知跑哪里去了,脑袋秃得像灯泡,下巴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

父子俩的愿望都实现了,但同时陷入了尴尬。

【二】仙人对不高兴说:“孩子,不用怕。你有什么事不高兴啊?”不高兴说:“我想变个大人,做件大事情让大家瞧瞧。”仙人说:“好哇!可是每个人都得干一门活,你爱干哪门呢?”不高兴拿定主意当演员。没头脑说自己要做个建筑工程师。

仙人说:“我现在把你们变成大人,在原来的地方等你们,一个月后你们要不来我就走了!”说着他念了几声咒语,一说“变”,只见不高兴和没头脑两个像竹笋一样,“呼”地一下高了起来。他们两人,一个成了演员,一个成了建筑工程师。

我分别截了两篇故事中“变”的地方。都有“仙人”的帮助。——这是写作上设计的一种合理,毕竟生活中小孩与大人是不可能在生理上互换的。

尽管故事中,人物在生理上互换了,但心智上依旧是原本的,于是“错位”出现,“矛盾”出现,故事便精彩了。

因为“错位”“矛盾”,预示着人物最终还是要换回身份的,还是原来的好,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啊!于是便有教育意义在其中。大人要理解小孩,不应以大人标准去衡量,小孩则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就跟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一样,这只老鼠是被仙人变成小姑娘而长大的,设计它嫁这个、那个,最后还是嫁给了老鼠,老鼠最厉害么,所以,又从小姑娘变回老鼠去了。

自此,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写写《今天我是老师》《今天我当家长》或者《我变成大人了》之类的换角色的作文题?(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