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治耳鸣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可见,耳鸣与脾胃的关系。因为脾胃导致的耳鸣有两类。一类属于“胃中空”,《黄帝内经.灵枢》记载:“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另外一类,《中诗禅道》前面“鸣金收兵治耳鸣”的类型有关系的,就是脾胃无法运化痰湿,体内痰湿上漂堵住了耳脉。

第一类:胃中空则耳中鸣

古代的“胃中空”真的就是胃里空虚,就是没有食物,饿肚子的情况在现代来说几乎不可能,我们也很难理解肚子饿会导致耳鸣。但是在中国古代,老百姓却是常常无法吃饱。缺少食物的羸弱之人,宗脉空虚,脉道气竭,没有足够食物,则气血生化不足,导致耳鸣。就像肚子饿的时候,饿得咕咕叫,耳朵也有反应。我们有时突然站起来,也会有耳朵嗡的一下的感觉,就是这种“气往下掉”的感觉。那么这一类人从舌诊来判断呢,舌苔淡薄,舌形尖细。脉诊寸关尺脉俱弱。往往说话有气无力,脸色暗黄,恹恹无力,不喜运动,身材瘦弱或虚胖。明显脾阳不足,吃饭饭量也比较小。

金元时期的医学大师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有明确记载记载:“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脾不及”就是脾阳不足,治疗思路是升举脾阳,中成药可以用补中益气丸,最对症的当然是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是金元时期《东垣试效方》的著名方剂。所谓“聪明”是耳聪目明。药方的名字已经很清楚了:补益脾胃之气,令人耳聪目明。对于脾胃虚弱引起耳鸣,具有补中气、升清阳之功效,善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头痛眩晕、内障初起、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或齿痛等症。李东垣自己评论益气聪明汤时说:“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医方集解》: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参、耆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午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现在药店里能买到益气聪明丸,服用起来更加方便。

第二类:痰湿导致耳鸣。耳朵里气机被痰湿堵住,耳窍不通。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根源是脾胃不能正常运化痰湿。耳脉被痰湿淤堵而鸣。通常人们嗓子或鼻子里有痰,会感觉耳鸣懵懵的不清利,其实是一个痰,“痰湿淤堵,九窍为之不利”。基本病机是由于脾胃运化之力不足,痰湿不化,痰湿犯肺,就好像体内的痰飘起来了,往耳朵附近的经络走,阻滞经络,结果也会导致耳鸣。这一类的耳鸣通常用降浊化痰为治疗思路。中成药可以选择二陈丸或保和丸。注意控制饮食,多喝温水多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将体内痰湿慢慢化掉。跟前面升举脾阳不一样。“脾主四肢,脾主肌肉”,同时通过身体锻炼,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九炁流天灸治疗脾胃原因与肝胆原因导致的耳鸣,方法不一样。针对脾胃类型的耳鸣,九炁流天灸中脘穴加神阙穴,再加足三里,增强脾胃功能,以利痰湿下行。严重者增加中府穴提升肺气,帮助将肺中痰湿浊排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