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智院士:勤奋成就人生
黄克智
1927年7月生于江西南昌,著名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弹塑性力学、薄壳理论和塑性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在压力容器、智能材料本构关系、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可伸展柔性电子元件力学等研究中,做出了重要成就,也是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创建人之一,培养了一批固体力学研究人才。
战火中成长
黄克智在南昌上完小学后,日本侵略的战火已燃至江西,他随全家颠沛流离。战乱与动荡的生活、贫寒的家境,给少年黄克智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他就读的第一个中学,在1938年初被日本飞机炸平;他还常常为缴不起学费而困窘,寒暑假也只能靠步行回家,有时要走100多里路。在逆境中,他发奋读书,跳过初中三年级,直接考取当时暂迁于江西省遂川的赣省高级中学。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1943年,16岁的黄克智以全国联考江西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正大学。他抱着“技术救国”的愿望选学土木工程。在土木工程界权威蔡方荫先生的培养教育下,他受到了较好的工程与力学基础教育。1947年7月,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中正大学。以后,经蔡先生介绍至北洋大学任土木工程系助教一年。
1955年,他被国家派遣至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塑性力学教研室进修,受到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力学家Ю·H·拉包特诺夫的悉心指导。经过三年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他在薄壳与薄壁杆件的弹性与塑性分析方面得到了一系列优异的研究结果,受到该教研组很高的评价。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1958年10月,正当他已初步拟就博士论文准备答辩之际,国内在大跃进形势下,函召他立即回国,参加组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的工作。在短短的六七年中,开出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薄壁结构力学、蠕变理论、传热学与热结构学、薄壳理论等8门新课,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与6名研究生,为中国第一个工程力学系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确立后半生“小目标”
改革开放后,国家百废待兴,固体力学领域急需人才。为了能够“把失去的十几年时间赶回来”,黄克智确定了后半生的“小目标”:为清华大学的固体力学建立一个年轻而强大的团队。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40年中,黄克智始终不敢有一丝懈怠:培养了上百名研究生、近70名博士生、5名院士……“清华是我的根,力学系是我的家。我把这里的年轻人当做自己的孩子。团队的茁壮,年轻人的成长,是我一生的期望。”秉持如此理念,黄克智注重从学生中物色苗子培养成才,动员留学的年轻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提起黄克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同学都亲切地称他为固体力学专业的“祖师爷”。学生眼里的黄院士,以“严”出名,对课题基础理论部分要一字一句地推演检查,“任何模糊的概念和不严谨的推导都休想蒙混过他的眼睛。”他的一位学生说。
“每当我开一门新课,我就把自己读过、亲自推导过的文献连同我的笔记、讲稿毫无保留地交给其他年轻老师。”在与年轻学者的合作方面,黄克智总竭力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条件。
把一生献给祖国
70余年科研工作中,黄克智始终很忙: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7部;发展求解壳体问题的合成分解法,把极复杂的壳体问题改变为几个更简单的问题;带领团队推动压力容器设计方法的进步,解决了两个国际压力容器界曾经公认的难题;坚持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研究页岩气高效开采问题,瞄准技术发展前沿……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1955年,教育部首次派出高校教师进修代表团赴苏联进修,刚被提拔成讲师的黄克智在清华大学的五人名单之中。在苏联学习期间,黄克智夜以继日发奋学习,三年没能同家里通上电话。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导师——著名力学家拉包特诺夫的肯定。
在一次小组会议上,黄克智的导师发出赞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努力的学生”,并且建议黄克智争取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
1958年底,正当黄克智初步拟就博士论文、准备答辩之际,一封召其回国、组建我国第一个工程力学系的电报被送到他手中。“我想这是国家最需要我的时候。”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黄克智放弃了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回到清华大学。回国后,他在六七年时间里开设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八门课程,为我国第一个工程力学系的创建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小结:
70年科研路,在这儿条道路上黄院士一直坚持勤奋能够成就人生的信条,不断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