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文房藏品

一鉴斋博客中,展示过很多博物馆馆藏文房藏品,计划后期陆续转于一鉴斋公众号。本文曾于2015年7月发布于一鉴斋博客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数量不多,但类别齐全。从馆藏文物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砚、墨的发展脉络。

首先来看看汉代的砚。汉代的砚分砚板与研石两部分,砚板又分两类,一类如下图这方西汉时期的圆形石砚的砚板。

西汉圆形石砚所配的研石。

另一类汉代石砚砚板为长方形石板,研石有方的,也有圆形的,或四角为圆角的方形研石。如下面这方国博馆藏的“漆盒石砚”,长21.5厘米、宽7.4厘米,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出土。这方石砚漆盒精美,可以断代曾经的使用者身份显赫。

汉代开始出现了人工制墨,形态多为下图这类样式的墨丸。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榆麋小墨一枚。”隃麋小墨,当是这类墨丸。隃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国博展示的汉墨存放于锦盒之类,不易看清。下图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墨丸,与国博的类似,看得真切一些。

汉代研墨方式是将墨丸放在砚板上,用砚石碾压,并兑水调和成墨汁。

下图东汉松塔形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此墨呈松塔形,黑腻如漆,使用了墨模加工成型。西汉初开始把墨制成小墨丸状,至于东汉把墨制成锭状,就可直接在砚上研磨。此墨出土地距古隃麋不远,不知是否就是东汉时期的隃麋大墨。

到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韦诞对松烟墨进行了改良,开创了中国制墨业添加珍贵辅料的先河。

墨的变化同时带来砚的变化。从砚板加研石碾压研墨,变为直接将成型的墨锭在砚上研磨。砚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图是从西晋三足砚,南朝、唐代多足砚。展现这一时期砚形变化趋势。

经过唐代、五代时期箕形砚、凤字砚的发展,迎来了宋代抄手砚时代。随着家具形态的变化,砚的形态也开始进入到一个精彩的时代。这一时期,油烟墨开始盛行,墨模也逐步变得丰富多彩。这一时期,对砚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墨也讲究砚材的下发效果。砚与墨就是这样在变化更迭中不断发展衍进,为我们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砚墨盛宴。

下图为北宋抄手百一端砚(注:此砚颇多疑点,笔者认同此砚非宋代制作的观点。

发展到明清,砚型则进入到一个绚烂的时代。同时,中国的制墨行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墨除了墨质颇佳之外,连墨模、描金、包装等工艺都达到一个极高境界。

下图明代程君房造“玄玉”墨。明董其昌喜用程君房墨,并称赞道“百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墨,千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之名”。400多年过去了,今天在中、日墨品收藏界,均以能藏君房墨为荣,以能藏君房墨为藏墨最高境界。

下图为清代文溯阁墨。

镇纸,是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如下图)、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下图这件战国时期楚国卧牛青铜镇当是镇纸的前身。

镇纸正式进入书房不晚于南北朝时,《南史·垣荣祖传》:“帝(齐高帝萧道成427-482)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见,镇纸至今已逾1500多年。宋元及以前的镇纸甚少有传世品,幸好书籍文献中多有论及。

下图西汉铁书刀,是用来修改简牍上误笔的文具。这在简牍盛行的时候是必备的文具。当书写载体变成纸张的时候,这种文具则消失了。

水盂,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配以小勺研磨时给砚添水之用。最早出现在秦汉,它的形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以随形、象形居多,另一些则是圆形的,或扁圆、或立圆。从材质来说,它的用料非常丰富,有陶土、瓷品、铜质、玉石、水晶、玳瑁、绿松、玛瑙、玻璃、漆器、竹木、景泰蓝等500余种。

西汉兔形青铜水盂

西晋青瓷蛙形水盂

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形制以钵盂为其基本形,其他的还有长方洗、玉环洗等。种笔洗不但造型丰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作为文案小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古用贝壳、玉石制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笔洗问世;明代还用铜制瓷笔洗,历代多以玉、陶等制作,较为丰富多彩。

东晋青瓷笔洗

宋代汝瓷笔洗

宋代钧窑玫瑰紫釉鼓钉笔洗

清代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笔洗

明清时期的毛笔修饰也是多姿多彩,下面这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清代粉彩描金云龙纹瓷管笔

笔筒,是搁放毛笔的器物。它的材质多用陶瓷、竹木、翡翠、紫檀和乌木等制作而成,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

明代朱三送竹雕人物笔筒

黑漆描金山水大笔筒

百宝嵌硬木笔筒

文房用具里,也有一些存放琐碎器物的小盒子箱子之类的容器。如下面这件剔红的盒子。

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

焚香大约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拾遗记》说,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贡“荃芜之香”。不过,在秦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香料传入。当时焚烧的,是兰蕙一类的香草。汉武帝时代,岭南逐渐与中原交通。由于武帝好道,南方诸郡纷纷贡献珍奇,香料也就传入中原,不再焚烧草香。薰香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活动,特别是在贵族阶级和文人墨客的生活当中应用的极其广泛,是他们居家养生、陶冶情操必备的日常用品。

晋代青瓷香薰

南朝青瓷傅山薰炉

明代镂空绣球熏香铜炉

参考阅读:

书斋 · 一鉴斋

极简之美

寻一方良砚

箕形砚源流与发展

湖南省博物馆文房藏品

杭州市博物馆文房藏品

武汉市博物馆文房藏品

明人的收藏活动

砚之锋芒

砚之发墨

想知道如何研墨吗?

冬月研墨

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

回顾二千年以来的文房四宝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鉴斋微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