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面具在殷墟青铜器上的反映
小编上个月走访了殷墟、三星堆和金沙几个遗址博物馆,有了更多一些感悟。可能会不定时发一些文章。笔者很早就提出三星堆青铜器是与武汉盘龙城和殷墟青铜器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并进而在《发现夏朝》书中提出殷商从哈拉巴经三星堆、盘龙城,再北上到河南中原的迁徙路线猜想。对这个迁徙的质问主要有两点,一是年代时间,二是器物系统比较。年代问题本篇文章暂不谈。器物方面,三星堆与盘龙城、二里头和殷墟等器物相似性已经得到大量器物比较证明。如三星堆博物馆内展板上的三星堆与中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器物比较。
(小编自拍于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
三星堆青铜器的原材料构成,也与盘龙城和殷墟的青铜器相似,包括高放射性铅的成分。但是很多人仍然感觉三星堆的青铜器很另类,主要是因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头像、人像给大家造成的错觉。三星堆出土最多的青铜器是大量的青铜面具和青铜头像。实际上三星堆的面具和人像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头像就存在相似性。
今天小编要说的是,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元素在殷墟青铜器上就有存留,并没有消失!此一点,之前似乎未见有人提及。在殷墟出土青铜器上,很少见青铜面具,但出土了大量的鼎。实际上殷墟的青铜器上已经把面具铸造到鼎上了,而不再是单独的面具。三星堆的面具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平面型,一种是立体型。平面型面具实际是被做在鼎身上了,立体型面具或头像则被做在了鼎腿上了。而这些纹被统称为“饕餮纹”。例如下面是笔者在殷墟王陵所拍的“牛角饕餮纹”方鼎(复制品)。
其上的牛角饕餮纹(小编认为可能是羊角)就与三星堆的平面型面具很类似。
(殷墟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与三星堆面具比较)
下面是笔者在安阳博物馆大邑商展上拍摄的司母辛方鼎,出土于殷墟宫殿区妇好墓。
(司母辛方鼎,笔者自拍于安阳博物馆大邑商展)
(司母辛鼎腿上的面具纹与三星堆立体青铜面具对比)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现在殷墟王陵区的中央竖立着巨大后母戊鼎复制品,原物出土于旁边不远的王陵东区M260大墓。
(小编自拍于殷墟王陵)
可以很清晰看出方鼎腿柱上的面具纹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相似性。
(三星堆青铜头像与后母戊鼎腿柱上人面纹对比)
在三星堆青铜馆,有一件引人注目的青铜面具,其特点是有高高的“鼻子”!
(小编自拍于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
这种高鼻子的“饕餮纹”像在殷墟青铜器上也有反映!注意看后母戊鼎方鼎的四个边和四个腿,上中下有三个饕餮纹。其中每个边的上下各有两个饕餮纹,而下方的饕餮纹鼻子(边)一直延伸到上方。可以看作是长鼻子饕餮纹。关于长鼻子饕餮纹的古埃及原型,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已有发现和解读。中国上古四大怪兽真实考古形象
(后母戊鼎复制品局部,自拍,饕餮纹颜色为小编处理)
因此,可以认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和青铜头像元素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集成,反映在商周时期的以方鼎为代表的青铜器上,这也反映了青铜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三星堆青铜年代早于殷墟!
(商代中期司母戊鼎、父戊鼎、大禾鼎,尚古玉的博客图)
(商代晚期的亚酗鼎、小臣鼎、寝孳鼎,尚古玉的博客图)
(西周的德方鼎、太保鼎、大盂鼎,尚古玉的博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