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掬一怀暖阳静静怀想

【建国悟语】

【核心提示】冬日,暖阳,我们的心上,打上半日旭光。伴你,成长;励我,梦想。让我们一起牵夕阳,不负相识这一场,不教今生太浮茫……

时间是如此的匆匆呀,自去年6月24号回老家陪罗荣桓元帅警卫王汇川老人故地重访,至今转眼过去七个月有余。这匆匆过往中,除了正常的工作读书写作,我网购了一些有关罗帅、陈光、赵镈、王秉璋等人纪念传记或有关史料,开始对1939年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常庄驻扎的历史搜集梳理,为写篇散文做先期努力。

今年1月28号下午,进入四九的冬天己升温如春。下午稍闲,文友马龙处有三个高一新生想做一次研究性学习,他们只有两个可供选择的休息日,于是略一思考,我便把这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定为“红色记忆和鲁西古民居”,打电话知道拿钥匙的村支书赵学民在家,于是我们驱车半小时赶回常庄故里。

因为在这里出生长大,我对七十二街巷熟若手指。有人说古民居是活着的乡村历史,每当看到新社区的崛起和旧村庄的零落,我就十分感觉到整理研究乡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中学生挤点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会让这些迷茫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实证之法的学子们掌握一些学术思维的方法和研究能力,想想他们是明天的希望和主人,因此我从不把研学等同于旅游或活动游戏。

在赵书记带领下,我们先看了山坡的汉墓群。我们常庄有三个行政村,人口近五千人。人数最多的颜姓元未迁来,另一大姓赵姓为明朝迁居,从汉到元至少有一千年史料无存,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有关这段村史的痕迹和影子,可惜还是没能找到散落时光的粒粒珠子,更不要说串起的线面和整体回忆。

赵书记家的老宅是原汁原味的乾隆时期乡绅民居,磨石青砖的厅堂雕有“鹿”“麒麟”“梅花”“福”等图案或文字,让我们看到清初乡村的富裕户对文化的向往与珍视;老宅中一间钱库屋尚存,过道仅宽半米,后墙无窗,全用几百斤的青石为墙,可见古人为了防盗藏财费尽了心思来设计,不亲自看一下,后人难以知道前人的智慧与建筑探索之能力。

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的主体是师直和一个正规团,同时在这里驻扎的还有泰西地委骨干和另一个抗日支队,1939年常庄的多数住户家里住过或多或少的八路军战士,我老家的堂屋里住过排长和一个班战士,可惜老屋坏塌重修,随着九十岁老人的先后离世,亲历这段抗战记忆的人将少若星辰,为此我将2021年定为红色记忆年,尽力将这段荣光还原本来的影子与真实,不为别的,就因我流淌着石巷的秋风与坚毅,一口甜水井和一口苦水井,给了我长大的奶汁和酸甜记忆。

不深入每一户青石院,你就不知道乡人们多么爱这些传承了数百年的老房子。过去我以为,乡村人作为社会的最底层,满脑子追求的是票子、吃喝等物质利益,走进一户奇石爱好老人和一户根雕爱好老人的家,抚摸着一棵百年有余的海棠树,想想一家五、六代人守护这棵树盼望三季香,每个汗如雨下的农日还有花姿可观芳芳入鼻,这是怎样的人生模样与景致,想想我幼时坐在一棵弯枝白丁香上看奶奶推磨成面,那温馨芬芳一直伴我这些年,融进我的人生思索和篇篇诗文里,如果没有这些少年梦,今天我会成为一个视文学为生命的乡村游子吗?

冬日,暖阳,我们的心上,打上半日旭光。伴你,成长;励我,梦想。让我们一起牵夕阳,不负相识这一场,不教今生太浮茫。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