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为什么被称作“精神型微生物”,临床和实验来解答(一)

由于益生菌可以积极地改善抑郁症或焦虑的症状,因此被称为“精神型微生物”。

临床和研究证明:口服益生菌可以逆转应激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摄入瑞士乳杆菌可以预防小鼠高脂肪饮食导致的焦虑行为;而服用乳酸杆菌可以减轻柠檬酸杆菌属感染引起紧张性刺激的严重度;给予婴儿双歧杆菌则能缓解因母子分离带来的沮丧和抑郁。研究证明,乳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乳杆菌4种益生菌的联合使用可以改变健康受试者脑岛中后部的脑活性。脑岛是大脑中调节来自肠内感受信号的非常关键的区域,并且在焦虑症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01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研究应用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婴幼儿时期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也称为自闭症(autism)或孤独症,主要表现出三大症状: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孤独症谱系障碍一般在3岁前发病,有的患者在6-24月就表现出孤独症症状。

Finegold等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33例自闭症患儿的肠道菌群进行观察,发现严重自闭症患儿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明显增高,而粪便中呈现较高水平的脱硫孤菌属和普通拟杆菌。后者的特殊变化为发病的原因抑或是疾病的结果尚不能判定,但肠道菌群异常所致代谢紊乱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当人体肠道菌群中的一种芽孢杆菌数量占优势时,会分泌神经毒素,造成腹泻或对神经的侵害,从而引起各种行为表现。

有报道给予自闭症患儿服用复合益生菌(含10种益生菌)4周并随访4个月,于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共6次进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定,结果发现益生菌治疗可以减轻自闭症胃肠症状的严重度,2个月后ADOS积分由20降为18,4个月后降到17(通常ADOS积分是非常稳定且极少有波动的),研究者认为益生菌治疗自闭症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尽管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02 在多发性硬化中的研究应用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源于神经系统多处斑片状的脱髓鞘,从而表现为多个区域的硬化(硬化斑),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依病灶的分布部位及大小而异,常见有疲劳、麻木、不协调、眩晕、视力丧失、疼痛,排尿及排便障碍、抑郁等。

动物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在神经脱髓鞘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调整肠道菌群可以导致疾病症状减轻或者加重恶化;肠道菌群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发生脱髓鞘的初始炎症介导因子。研究证实,患者肠道中厚壁菌,拟杆菌及变形菌等与正常人有差别,厚壁菌门明显减少,而产丁酸盐菌也同样减少;古生菌明显增高,甲烷短杆菌则有潜在的致炎作用。益生菌对该类疾病的干预作用已获得实验证实:单独使用乳酸杆菌或联合双歧杆菌均可以调节炎症因子介导的反应,从而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大鼠的症状。

03 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应用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最新研究表明始金森病的发生可能开始于胃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传播到大脑。

对大约15000名之前接受了胃部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进行了迷走神经切断治疗的患者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发生帕金森病,患者在手术治疗20年后,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了一半;神经性病变与胃肠道病变可能通过迷走神经联系在一起,可共同作为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重要标志。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引起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

来自芬兰的研究者通过比较正常人与帕金森病患者肠道微生物成分特征,发现相比于正常样本。帕金森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中普雷沃氏菌科的丰度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而相关的肠科秆菌与姿势不稳定和步伐艰难的严重度呈正相关,提示肠道菌群不仅参与了帕金森病还与疾病运动表现型有关。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够证明帕金森病是由于肠道特定微生物的缺失而引发的,那么向患者体内补充此种微生物就可能减缓疾病的恶化,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