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唐诗解读——杜甫之《三绝句》(其三)

殿前军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注:

殿前兵马:指皇帝的禁卫军。

羌浑:指党项羌、吐蕃、吐谷浑入侵的兵。

汉水上:指陕西、四川交界地区。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在武汉市汉阳入长江。

解读:

这一首主要官家军残害百姓。

“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外族入侵,各道节度使拥兵自重,唐朝政局更加混乱。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初,杜甫携家离蜀,东下至云安(今四川云阳县)。四月,曾保荐杜甫的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死。九月,党项羌、吐谷浑、吐蕃不断入侵,百姓大批入蜀。闰十月,严武部下崔旰、郭英义、杨子琳等互相残杀,蜀中大乱。宦官鱼朝恩奉代宗命率禁军入蜀平乱,而这些官军却乘机残酷凌辱百姓。

第一句写禁卫军之威武雄壮,第二句却情节突转,写其放纵残暴,与羌、浑并无二致,本是平乱御敌、保护黎民的官军,却不加约束地对百姓施暴,“略与”外寇相同。一个本意为“大致”、“稍微”的“略”字,“轻描淡写”地就把官军本末倒置、凶残暴戾的嘴脸揭露无遗。三、四句具体地写出了官军滥杀无辜、奸淫妇女的丑行,而这正是民众向南逃难的原因,他们估计怎么也想不到,本来是卫国安民的官军却与进犯的敌人一样,真是才离虎口,又进狼窝。

这三首诗,从题材上看,第一首是写军阀的罪恶,第二首是写进犯敌人的罪恶,第三首则写官军的罪恶,从手法上看,第一首着重正面议论,第二首着重客观描写,第三首则着重讽刺。总而言之,三首诗将当时社会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状十分清晰、立体地展现在读者而前,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分崩离析、动荡不安的时局可想而见。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2020年上海市高三二模分类汇编:古诗词

    (2020·杨浦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题卷 (明)唐寅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1)如果为本诗题 ...

  • 炉边漫话之《西康琐记》连载之七十

    "木雅"历史(三) "戊辰畜卜之变"(2) "戊辰畜之变"发生,"边事自是再起". "弭羌"(木雅人 ...

  • 他是杜甫生命中重要的一个人,战功赫赫,却遭后人诟病

    一代诗圣杜甫,漂泊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生活潦倒的时候,主要是靠朋友接济度日.严武,是杜甫一生中除了李白.高适以外,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杜甫生活艰辛的时候,严武给了他很多的帮助,还为杜甫安排在自己幕府中 ...

  • 《诸将(其五)》杜甫唐诗鉴赏

    导语:<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原 ...

  • 厚夫专栏◎散文:​羌 村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羌 村 文/厚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稍有一点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的人,估计不会对这 ...

  • 209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 注: 迟日:春日的阳光. 解读: 绝句这一名称起源于南朝,相对于"连句"而言.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分为五言. ...

  • 210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读: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营造了清新雅致的格调,但在这首中,诗人却翻出了新的情韵--"思恋故园"的归思之情.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诗 ...

  • 127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三)

    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注: 群雄:指隋末起兵的各路英雄. 竞:角逐. 前朝:前代,指隋代.言隋末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王者无外:言帝王以天下为一家. ...

  • 138 唐诗解读——杜甫之《三绝句》(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注: 惟:只. 残:剩下. 骆谷:在现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唐朝时是由关中去蜀(四川)的必经之地. 啮臂:古人分别时用牙咬臂,一般表示 ...

  • 137 唐诗解读——杜甫之《三绝句》(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解读: 杜甫现存七绝诗,多半写于他入蜀以后,也就是他晚期的作品.这些作品,每每采用组诗形式,一题多篇:采用拗体或古体音节,避免调谐: ...

  • 175唐诗解读——杜甫之《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三)

    几道泉浇圃,交横幔落坡.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注: 圃:菜园. 幔:帷幔,这里指用绳索结成.罩在菜园上挡鸟雀的网.落:同络,笼罩的意思. 葳蕤 ...

  • 221 唐诗解读——杜甫之《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注: 凭:凭借,依靠. 谁报:谁来报信. 自怜:自我怜惜. 太白雪:太白山上的积雪. 武功天:武 ...

  • 225 唐诗解读——杜甫之《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注: 即看:将见,燕子在立春前后自南方北归也. 岂有:应有.黄鹂 ...

  • 27 唐诗解读——杜甫之《前出塞九首》(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注: 呜咽水:指陇头水.<天中记>引<三秦记>:"(陇山顶有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