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
阳明病是里证、实证、热证(阳明病有里实热证,还有里虚热证。比如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都是属于阳明里虚热证),也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与太阴病互为表里(太阴为里证、虚证、寒证)。
一、必要条件
1、胃家:不仅包括西医解剖中的胃,还包括整个胃肠系统,甚至包括脑和神经系统,因为肠内燥屎内结引起高热,严重的高热可引起狂躁、脑神经错乱,出现精神失常的表现。
2、实证:相对于虚证的状态(实证:腹胀拒按、烦躁、高热、谵语等症状)。
二、补充条件
1、寒与热:不恶寒但发热或是高热(阳明外证之白虎汤有背微恶寒)。
2、汗:爱出汗,多汗,大汗(尤其阳明外证→白虎汤)。
3、头身:一般无症状,或是烦痛。
4、二便:大便干、干燥不通,大便难下;小便淡黄、浓黄或黄赤。
5、舌质舌苔:舌质红或是淡红,舌苔薄黄→干黄→黄燥→舌苔焦黑。
6、饮食:饮食正常或亢进。
7、口味:燥或苦(阳明湿热)或口气臭秽,口不仁。
8、口渴:口渴或大渴,喜饮冷水,饮水量大,饮水能解渴;太阴病不喜饮水或饮热水,饮热不多,不想下咽,饮水不能解渴,这是阳明与太阴病的鉴别点。
9、脉象:洪大、洪数、洪滑。
三、体质辨证
阳明证,多见于石膏体质(烦躁,发热,高热)或大黄体质(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大便秘结、口唇红、舌苔多厚,黄腻)或黄连体质(干瘦多火,目光有神,言多,舌红少苔)。
四、分类
1、阳明内证:各类承气汤,烦躁、腹胀不通、潮热、大便不通、谵语、狂躁。
2、阳明外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表现为高热、发烧、出汗,背恶寒、大烦渴、大饮。
3、阳明湿热证: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胸肋苦满,口苦、面黄,身黄,小便黄、大便不通,人困倦,皮肤油腻,舌质红舌苔黄腻。
4、阳明瘀热证: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等方子:面黑,舌苔紫暗,胸满,脉涩,疼痛处固定不移,月经紫暗有块,言胸满。
5、阳明中风证:白虎汤。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五、代表药物
石膏、大黄、知母、防己、黄芩、黄连、黄柏、芒硝、连翘、茵陈。
六、治疗方法
1、用清法,清热生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攻下存津,攻下的目的为保存津液: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后世温病的承气汤(增液承汤,解毒承气汤)等;
3、清下两法结合,同时运用,比如:白虎汤加承气汤,后世的清瘟饮。
七、阳明中风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白虎汤为主。
八、阳明与太阳病的关系
有阳明病,同时有太阳病,一般情况下是要先解表,后治疗阳明病,这样的条文很多,比如桃核承气汤,先解表,然后用桃核承气汤攻下。
九、阳明病与太阴病的关系
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他们之间往往只是一张纸那样薄的距离,可以互相转化,可以互相在一起,所以阳明清下太过会导致太阴病,太阴病温燥太过也会转向阳明病,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更要有技巧来区分他们之间的轻重问题。
选自邓文斌《经方方证探微》
[声明]
转载需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