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茅山,右手边城——茅山校友,你在何方?欢迎提供文稿、照片及视频等
左手茅山,右手边城
老家北蒋村,行政上属于边城,离茅山却比较近。与茅山东孙王村田畴相连,鸡犬相闻。高中时,在茅山就读,青春岁月永远难忘。茅山、边城,不管我走多远,都紧紧地攥在左手和右手。
论历史,茅山最久远,也最有名气,据说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来此修道,故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了区别江南的茅山,又称“北茅山”。唐代末年,战乱纷起,道教开始衰败,至北宋真宗年间,在原道观的基础上建佛教禅寺,取皇帝年号为寺名,取名景德禅寺,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年号为名的寺院。
尽管现在茅山已经被人为地挖平,不过这茅山确实是自然天成的,其山脉延自江南九华山,与滁州琅琊山、扬州蜀岗共承一脉。
挖山毁寺应该是茅山历史上最大的遗憾,不过现在做为江淮名刹的景德禅寺已经重建,曾经的古镇,由于其丰厚的历史底蕴,一个小镇竟然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茅山号子和茅山会船,以及便利的交通,茅山又走在复兴之路上,重归辉煌终有时。
边城的历史没那么久远,根据民间传说应该可以追溯到两晋后期的十六国,曾经做过乔置郡所的所在地,也就是战乱年代,郡所的临时安置地,就像抗战期间重庆的作为临时首都一样的概念,还一临就是几十年时间,不过这只是传说。
边城的得名跟张士诚有关,当年张士诚起兵后要攻打泰州,在此筑土为城,始称边城。在边城周围,随手一拈都是有关于张士诚的传说,鲜活得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比如张士诚与十三个官庄的传说。
还有就是在边城南边三里路有一叫做仓场的地方,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砻糠,说是当年张士诚在此拉砻出米筹集军粮的地方,所以叫做仓场。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张士诚被朱明剿灭后,许多关于张士诚的记载都被有意无意地抹杀了,就连传说都是断断续续的,甚至是哪十三个官庄,都有不同版本。一直说历史是公正的,其实一段历史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要恢复其本来面目还是难之又难的。
记得边城有一处临河的水巷,青砖铺就,有点象泰州的稻河古街区,邮局,粮油店,杂货店都在那里,听说那里曾经是一水陆大码头,来自上海,无锡等地的货船不断地把当地出产的棉花,粮食运过去。不过现在由于公路的兴起,无缘于通衢大道的边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尤其是十几年前,边城居然被撤销镇的建制,并入远处的周庄,于是衰落就更快了。
其实许多边城人对于这样的撤并是不认可的,他们说,如果要撤并,与茅山合并是他们认可的,因为同样都具有深厚的历史。
像我这样的在外面生活许久的人也是不认可这样的撤并的,我要么讲自己是茅山的,要么讲自己是边城的。幻想有一天,茅山与原来的边城合并,这样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讲自己是茅山人了,就像在我创作的长篇小说《长天孤鹭》中创造了地名茅山城,对它的描写都是基于茅山和边城的场景一样。
历史上,茅山与周边乡镇情同一家。到茅山进香祈祷,源远流长。抗日战争期间,茅山中心区辖戴南、顾庄、边城、叶甸等。北蒋村独臂抗日英雄赵成松,当年曾先后担任茅山区区长和区委书记。2017年5月,去北蒋调查发现,赵成松当年的勤务兵樊老先生,原是茅山北陈村人,后随赵成松从扬州回乡定居,现早已成为北蒋大家庭的一员。
许多年来,每逢清明节,周边乡镇的龙舟会船,都会自发组织到茅山参加清明盛会。
茅山校友——刘宝山
1984年至1987年就读于茅山中学,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工学士,工商
管理硕士,现在上海某知名外企担任管理工作,长期业余写作并发表,
长篇小说《长天孤鹭》最近已出版。
茅山的校友,你们在哪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1955年茅山小学毕业照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1955年茅山小学毕业照(局部)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茅山校友纪念馆,正在筹建。
请校友们,整理整理仍保存的照片、荣誉证书、成绩单、作业本等,让我们将大家的青春岁月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