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春,传承诗歌文化,为发现、培养和推举新时代诗人,历经了近五个月的第二届“青春杯”全球华语文学大赛,终于走进了第二个阶段。本次大赛至截稿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900多位文学作者的华语作品共计1000多首(篇),初审通过600多位作者的文学作品,其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才8岁。经过这几个月的评选审核,我们最终选取了90位左右作者的优秀作品进入本次大赛的复审,将逐步分批推送给大家。另外本次大赛得到了众多诗友的热情支持和关注,有的还慷慨解囊给以资助,有部分作品还得到了热心诗友的打赏,我们表示万分的感激。虽然大赛最终结果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但我们一定用心尽力,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这样才不愧对于一直默默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广大热心文友。因此,我们评选条件和结果不会因为赞赏和资助的多少而内定作者的名次。资助和大力赞赏的作者,我们会铭记在心,以做好高质量的诗歌刊物及其他方式默默地给以回报。最后,为了尽可能展现各行各业以及各类写作风格,复审作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选取题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缺陷。为了尽可能得到公平公正,所有复审作品将掩去作者姓名,并邀请广大诗友以投票的方式参与进来。每一批复审作品,我们都设置了投票窗口,请各位诗友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为您喜爱的作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投票周期为10天)。为防止出现恶意刷票等其他未知问题,本投票结果仅作为大赛终审的辅助参考条件。
本次大赛根据投稿数量及质量,现拟定奖项设置为:
诗歌组:
一等奖(1名):奖金5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二等奖(2名):奖金3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三等奖(3名):奖金1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古诗词组:
优胜奖(3名):奖品为青春诗刊文化衫一件,并颁发获奖证书。
散文组:
优胜奖(1-3名):奖品为青春诗刊文化衫一件,并颁发获奖证书。
以上各组优秀奖若干名,获奖者除颁发获奖证书外,各赠送《青春诗刊》珍藏版(复刊号)一本。所有最终获奖作品,将入选到《青春诗刊》2021年第3期秋季号,或《青春诗刊·散文百家》增刊。另外没有获奖的优秀散文作品,我们也将拟收录到《散文百家》增刊,以表示鼓励。
➤ 期中考试之后
最后一场考试的收卷铃声响起,我拖着没有装作业的书包走出教室。心里一阵五陈杂味。暂时“解放”的愉快和担忧“革命”失败的情绪轮番占据我的大脑,然而,这都抵不过等待那台陈旧迟顿的电脑开机的漫长。当晚平静如常。零零点点的星星,昏暗迷茫的灯光,以及被高楼遮挡的远方……我站在窗台上,凝望着深沉的夜穹,寒风无情地刮进来,陪伴我的还剩下一桶方便面。方便面被我浸泡在浓郁的辣椒中,那种醇厚的味道很快混上了寒风,弥漫在小屋的角角落落。仿佛每吸上一口,便能吞噬一点黑暗,给我孤寂无名的漂泊一点慰藉。偶尔的某个瞬间,我会停下,思考键盘下面是不是有一个被挤压的小世界?那里的人在每天生活的同时,会不会也静数着天空塌下来的次数?若是这样,也好。我敲过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在他们那里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记——哪怕是在虚幻的世界,而不必总像废纸一般蜷缩着,被抛弃在垃圾桶里。第二天是看似没有压力的周六。我出门骑车,打算用疯狂的蹬车和大口的喘息来填补这个无所事事的下午的空虚。蟹黄包、肉丸子……真好吃。我满足地抹抹嘴,袋子里还剩一种豆腐。它被甜面酱和辣椒紧紧巴巴地包围,辨认不出真容。仿佛是被裹上了严严实实的围巾、鸭舌帽和口罩,以至于遮住面容的路人。我不禁浮想联翩——她是不是个被毁容的丑姑娘。我默然想着,嘴上还是忍不住咬了一口——略带黏滑的它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而那也仿佛变成了一种倔强。哦,是年糕,即使它已下过油锅,外皮已被烤的焦黄,然而它的内心依然洁白透亮,隐约有一股倔强的力量。我想起赵雷唱的《南方姑娘》,那个穿带花的裙子,笑容平静优雅的姑娘。即使她们脸上已有岁月的风霜、生活的疲惫,心中却纯洁而坚强。我不禁触动,为之前错把年糕看作“丑姑娘”而惭愧。我还是漫游在城市中,偶然发现几个孩子,抓着泡泡水,露出可爱的笑容。我认真地望着他们的眼睛,无论怎样也找不到一丝忧郁,想到自己刚刚结束的考试,不禁有些羡慕。十分钟后,我买了泡泡水,走到一座天桥上。天桥并不高,但足以俯瞰整个小城的繁华;天桥人不多,但足以感受彼此鞋跟的振动。从天桥上向前望去,路的尽头是沉默的夕阳,预示着那即将来临的星空,守护着我钟爱的远方;天桥下是忙忙碌碌的车辆,每个车窗背后,无不是人间真实而细碎的一角;天桥后是我来时的路,是那份未知的成绩单,也是那未完结的小说……我举起泡泡网,向四周挥去。衣袖仿佛划出了一道梦幻的彩虹桥,而桥的一端是理想,另一端是现实。泡泡从网中一跃而下,在余晖下闪着童话般的光泽。我看得到倒映的自己一一无论是在人海中还是在童话世界里,我都是那样渺小。我向着泡泡里的自己挥手,仿佛是两个平行世界里的,同样孤单的年轻人意外邂逅。泡泡迎风飞得很高。但是大多数都很快破碎了,就像我这些年做过的无数场梦一样,是那样美好,又是那样不堪一击。我每次期待地望着它们,看它们一点点高飞,变形,破碎……都未能去往远方。我试了又试,暮色晕染了半片天空,残阳如血,那是我梦中的颜色。我偶尔会想,凡人的梦想是不是上帝吹的泡泡?看似绚丽光鲜,实则脆弱不堪?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做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下天桥后,我心中伤感,于是坐在路旁,发呆。那往往是逃避的最好办法。不过我最终还是在夜色的掩护下回了家,面对明天便要继续上学的现实。回学校的当天晚上,我困得要命,却睡不着——只好盯着黑漆漆的天花板,在那比任何黑都要深沉的夜里,仿佛积蓄着无数能量。有散发着香气的泡面,有那心如雪般纯洁的“年糕姑娘”,有天桥上的怅惘,有那五彩斑斓的泡泡……
➤ 包谷粑里乡愁浓
故乡已经与我渐行渐远,故乡的那所唯一的竖立穿斗式瓦房也已经在土地复耕中毁灭,并夷为平地。而今每年夏天回老家,只能看见那里长着碧绿的庄稼,那所老屋已经留进记忆。但是,在那所老屋里蒸包谷的往事却历历在目。而今,无论是在自己的单位上,还是在大街上进餐,只要有包谷粑,它就是我的首选,我不但能够吃出包谷粑的甜,还能够吃出对故乡的依恋。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富裕的家庭不多,能够穿暖和吃饱就很不容易了,吃肉和吃大白米饭,那是平常不敢想象的事情,也许有的人不相信,但这是事实。我家住在弹子山下的大溪河畔,每天早上起来,抬头向西,就可以看到凤凰山。在这样的大山脚下,一日三餐主要是吃杂粮。那时总是这么想,要是什么时候每顿都能够吃上大白米饭,那该多好呀。至于吃肉,那是过年才能享受的美事,于是,我天天都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才有大白米饭吃、才有肉吃。总感觉,有肉吃,有大白米饭吃,就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记得那个时候,我家境不好,特别穷,每年的二月份到四月份是最难熬的日子,像我们这样的穷家庭,生产队里还有几家。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他们没有手艺,找不到挣钱的门道,所以家里的经济十分持紧。在那个年月,爸爸和妈妈把我们五姊妹养大很不容易,他们那怕起五更睡半夜地干活,可家里依然是穷。在我幼小的时候,吃包谷粑,也是极好的享受。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农村,都是种山吃山,土里产什么,锅里煮什么,碗里就吃什么。冬月腊月,土里盛产红苕,上顿下顿都吃红苕,刚吃几顿还好吃,吃久了了有烧心的感觉,难以下咽,可为了填饱吐子,鼓足勇气也要往下咽。到三四月份,往往家里粮食就没有多少了,有时还需借米借包谷下锅,看到山坡上上长着的抽穗老麦和小麦,十分希望它马上成熟,只有过了五月,老麦黄了,小麦成熟了,家里才有粮食煮稀粥了。老麦小麦煮的粥也是难吃的,可是没有办法呀。于是盼望地里的玉米苗长高,盼望吃包谷粑的时节到来。每年五月,老麦小麦收回了家,不会饿肚子了,但那个时候生产技术落后,每年产下的粮食必定不多,自然从生产队分下的粮食也是不多的,因此,爸爸妈妈经常都教育我们要懂得节约。过了五月,天气变暖,庄稼疯长,我们看到包谷抽穗了,它的胡须由嫩白变成嫣红,然后又变棕黑色,包谷穗子的外壳也由浅绿色变成深色,我们几姊妹知道吃嫩包谷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我们三天两头去观察,偶尔还偷偷撕开外壳,用手指轻轻掐嫩玉米粒,看玉米是否成熟。如果一掐就冒出白色浆液,说明包谷很嫩,如果掐不出水,说明是吃嫩包谷的时候了。只要看见包谷穗子外面都变黄了,包谷就一定很老了,那就只能用来晒干包谷,或者留作种子了。所以要吃嫩包谷,或者要吃包谷粑,必须掌握采收包谷的恰当时间。我的故乡,每年七月左右,是吃嫩包谷的时候,也是做包谷粑的最佳时节。母亲吩咐说:“今天蒸包谷粑来吃,你们去摘嫩包谷吧。”我们几姊妹不用说有多高兴,蹦蹦跳跳就去采回嫩包谷,坐在家里撕开包谷外壳,清理掉嫩包谷上的胡须,然后七手八脚把嫩包谷粒扣下来,做好蒸嫩包谷粑的第一道工序,没有多久的功夫,一大撮箕颗粒饱满的嫩玉米粒宛如透亮的黄色珍珠,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接下来的功夫就是用磨子磨嫩包谷浆。推石磨讲技巧,有讲究,有两个动作:“推”和“拉”,“推”要用力,“拉”要利用好惯性,所以“拉”的时候用力要轻缓。磨嫩玉米浆之前要用清水把嫩玉米泡一会。磨玉米浆时,由于磨子重,小孩要两个人推,成年人只要一个人的力气就能让磨子旋转起来。另外,还要一个人添料。添料也是很讲究的,添料人把和着水的嫩玉米一小勺一小勺添到磨盘上的磨眼里,添多了不但下不去,推出来的玉米浆也很粗糙,添少了,玉米浆虽然细腻,蒸出来的包谷粑也好吃,但是费时间。所以,添料必须不多也不少,合适就行。总之,推磨和添料的人都必须配合恰当,才能运用自如。否则,推磨人在旋转磨盘的时候,就会把添磨人勺子里的玉米粒撞得满地都是。记得那时候,常常是妈妈添料,我和妹妹推磨。现在不同了,磨玉米浆也不用磨子了,因为有专业打浆的电自动粉碎机代替了人工,又快又省力气。随着社会的发展,石磨的作用也走到了尽头。玉米浆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蒸包谷粑。为了让包谷粑更有味道,妈妈有时还在玉米浆里和一些香面,添加一些糖精或者白糖,主要是添加糖精,因为那时候白糖是计划供应,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的东西。蒸包谷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桐子树叶蒸粑;另一种是直接把玉米浆调和成圆形放在蒸粑的架子上蒸。我们喜欢吃用桐子树叶蒸出来的包谷粑,为了吃桐子叶蒸出来的包谷粑,我和妹妹常常预先爬到桐子树上采下没有被虫子损坏,叶片比较大的绿色桐子叶回家交个妈妈。妈妈在蒸包谷粑的时候,我和妹妹负责烧火。只见妈妈把粑架子放在锅里,然后把桐子叶摊在右手上,另外一只手就把玉米浆用勺子倒在桐子叶上,再把桐子叶合拢,让玉米浆粘住叶片,不在分开,最后把桐子叶做好的包谷粑放在粑架子上,等所有的包谷粑铺满粑架子后,妈妈就把锅盖子盖上,我和妹妹就不断在灶里添柴火,如果火旺,半个小时包谷粑就蒸好了,如果火力差,用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当我们在蒸包谷粑的时候,闻到了包谷粑香喷喷的味道,知道包谷粑快要蒸熟了,嘴里吞着口水,巴心不得包谷粑马上蒸好。包谷粑蒸好之后,我们几姊妹就赶忙揭开锅盖,争先恐后抢着吃包谷粑,有时候,刚蒸好的包谷粑把手烫得通红也没有感觉疼,就换一只手,把包谷粑往嘴里送,现在想起这些事儿,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而今离开了乡下,但喜欢吃包谷粑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健康的角度讲,包谷粑含钙高,营养丰富,从另外的角度讲,我吃的是乡愁,吃的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虽然现在生活好了,物资丰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节约,不能忘记感恩,不能忘记奉献。
➤ 桃花红了
桃花红时,是人们一年中心情最好的时候,也是人们遐想最多的时候。要不,桃花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呢?人面桃花也好,粉面桃花也罢。都是比喻女人,尤其是少女的羞涩、娇妍与美丽。其实有时也不,那首传唱了多年仍使人们难以忘怀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怎么不用杏花梨花呢?不言而喻,桃花一一美丽!兆了桃花运,这也是人们常议论的。一谓某人处了个好对象,说了个好媳妇。二谓某人有很多女朋友,或有小三小四甚至小五小六的。单就“挑花运”而言,也还是喻美丽的女人。唐 . 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也能看到“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人是何等美丽!其实,真正在桃花红的时候,亲自去赏一赏桃花,定久记不忘。我的家乡山东省五莲县现已是国家森林环境美丽县、宜居县。这里山清水秀,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在县城西不足十公里的中至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桃树镇,尤其是这个镇的学庄村,每到桃花红了的时候,就是一个桃花的世界。这时,我都会约上几位老友,行走在满面笑容、指指点点、谈笑风生的游人中间,亲临其境,看看赏赏。满山遍野的桃花,粉里透红,一片又一片,铺天盖地,象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嗡嗡响的蜜蜂飞来飞去,盘旋在朵朵挑花之上。时不时地落在花蕊之上,吸食着花粉。还不断的从这朵跳跃到那朵上,直到吃饱,为人们辛勤地酿造着甜蜜。有时还会飞到人的头顶和脸旁,像是有意和人们逗趣似的。这时千万别驱逐它,会平安无事的。若抬手打它,它会认为是不友好,进行自卫,冷不防对人蛰上一口。若真被蛰了,不要慌,快用手捏捏,捏出那点毒水儿,若有碘伏或酒精再马上用其擦擦,会很快消肿的,不用多长时间就不痛了,一般没什么后患。一两朵桃花,一两棵桃花,可能觉不出多么美丽,但成千上万棵桃花同时展现在面前,那就不一样了,不在其中,是难以体会到的。若亲眼目睹,定会触景生情,使人心旷神怡,自我陶醉!不管怎样,桃花红时,确实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她虽无牡丹的高贵,荷花的清廉,梅花的傲骨,但也着实别其一格,独有情钟。
➤ 童年与电视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起初只有邻居家有一台电视机。每天晚饭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去他家看电视剧,我们小孩当然是整个队伍里的积极分子,抬着小凳子早早的坐在邻居家的房门外等待。偶尔家人忙,晚饭不按时我们就空腹看着电视剧,可谓为了看电视剧忍饥挨饿。当时,买一台电视机更成了大人们最美好的愿望,这件事是除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外最重要的生活目标。记得我最早看的电视剧是《渴望》。年幼的我被主题曲和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为主人公不幸多舛的命运忧心。看《幸福的雪》时常常哭着看完每一集电视剧,至今回想起来依然为自己感情化、低泪点的性格叹息。当时的电视剧不像现在的网络电视机,每天晚上只能直播一集或者两集,如想看只能等到第二天晚上;如果遇上停电,我们的心情可就复杂了,抱怨中掺杂着无尽的期待,我们的心也在电来或不来的中间煎熬着,一会儿天堂一会儿地狱,煮炼我们柔软的渴求...这种等待是漫长的,又是充满希望的,更是激发我们想象的等待,闲暇时我们尽情的谈论,在脑海中演绎推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后来的《霍元甲》、《水浒传》、《封神榜》等电视剧更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欢乐和喜怒哀乐的体验,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前人写的小说。那时候大人讨论的大多也是同一个话题,就是热播的电视剧剧情,而且通过大人们的谈论,我们还知道了剧情而外的故事:据说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辛苦抚养长大,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而好义;还有时迁小时候家境贫穷。有次,老母生病特别想吃鱼,因无钱买鱼时迁上街转悠,到一处卖鱼的摊位,乘老板不注意偷了一条鱼,然后用嘴叼着转身摆着手大模大样的离开。到家后老母质问他那里来的鱼,时迁只好谎言相骗,无奈此时刚好有人敲门,吓得时迁不知所措,但走进来的却是一位老道人,对时迁老母说,看到了时迁偷鱼的事情,发现他非常聪明,意欲收时迁为徒,传授武艺,这才有了后来的“鼓上蚤”时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缺书少画的年代,电视剧激发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剧情的尽头,屏幕的里面,是我们遐思的源泉。点燃梦想的星星之火,放飞着燎原之势,天空有多蓝,梦想就有多远。我犹如一只蜜蜂飞舞在剧情的跌宕起伏之中,忽而哈哈大笑,忽而忧心伤怀,沉醉在电视播放的芬芳中,体验着成长的经历。电视剧,我是一集一集复一集,还想再来续一集。为了电视剧还闹过不少笑话来。据说,有人大年三十晚上还去别人家看电视,搞得人家锅里的肉都成“退骨肉”了。有一老人看到日本人杀害了共产党,一怒之下砸了电视机,其实是想打死日本人。那时的电视机经常信号不好,所以我们一边看,一边去转天线杆确定信号的方位,然后把天线杆紧紧的固定住。冬天在天线杆跟部倒上水,冷冻固定不至于天线杆随风而转,真是计谋百出,绞尽脑汁。为了看电视剧我们快乐和尴尬并存着,欢喜与善感一起缠绵着。那时,瘦弱的日子不会长出一丁点的荒草和烦恼,爬满的尽是单纯的期盼,盼望着每个夜晚来临,直到最后电视剧的完结。我睡着了,梦见电视剧的故事,陪伴着我的梦还在演绎着……儿时的笑谈在酝酿,儿时的幸福也在酝酿。如今手机逐渐取代了电视的作用,电视机仿佛成了我们客厅里的背景,而儿时看电视的经历是我们记忆里最幸福的惦念,温养着那一段纯净明艳的情感。
➤ 烂泥路
那是母亲背我走过的烂泥路,它又长又陡,还十分狭窄;那是一条载满回忆的烂泥路,曲曲折折记录了母亲和我的故事;那是一条温暖的烂泥路,母亲用她瘦小的身躯背着我走过一次又一次。清楚地记着我是七岁上的学,那个时候上的是学前班,当时还没有大班、中班、小班之分。学校最初的样子有些模糊了,是在乡镇上,没有宿舍,由于学校和家的距离太远,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外租房子,我便也是如此。星期天的下午从家走路到租房处,星期五放学后又才从镇上返回学校。那个时候没有通公路,更别说有车了。走得较快得话只需要两个小时,稍微慢些就免不了摸黑才能到达。我当时是我们村上年龄最小的学生,身体也很瘦弱,走路比较慢。所以常常被那些哥哥姐姐扔在了后面,还背着一个星期的粮食,一个人又累又怕。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昼短夜长,还没到家天就黑了。又无同伴,更没有手电照亮。小路在山林之间,翻过一山又一山。夏天的时候还总是有蛇虫等东西,路上好几处还有坟,离家不远处的村子里有好多狗,每次来回心里都害怕极了,总是边走边哭着唤我母亲。天还下着蒙蒙细雨,等到母亲终于来接我了。回到家里,我却是被摔的青一块紫一块的。路程太远,每次回到家都喊脚疼,这也是一直以来的毛病,据说是缺钙,骨头疼。有好几次我都哭着喊着不去上学,我从小性格孤僻,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来回的路上也总是被哥哥姐姐扔在路上。我父亲动不动就骂我一顿,但他拿我没有办法,也就让我母亲负责。母亲比较疼爱我,星期一的早上早早的把叫醒,收拾好我需要的东西。然后背着我出门,天很黑,村子里的狗一直在叫。母亲背着迷迷糊糊的我穿过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了无尽的黑暗,等到了太阳的升起。那是少有的天气较好的日子,更多的是下雨的天气。母亲背着我,我撑着伞。在雨水洗涤过后,路上异常滑,都是泥巴,可她走得很稳,从未摔倒过。到了可以看见学校的地方她便将我放下,她目送着我走向学校。而我总是三步两回头的看她,那种不舍其实也是一个人孤单的害怕,离开了她仿佛一切都是陌生的。突然回头看不见她时,我就哭了起来,边哭边走向让我感到陌生的学校。回想起来烂泥路其实很美,四季都充满了生机,但我一直走得很匆忙,母亲也一直走得匆忙。烂泥路上我们流过泪,流过汗,唯独没有欢笑。度过的是黑暗的夜晚,走过的是无尽的烂泥,留下的是久久的温暖。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都有了车。烂泥路早已经无人问津,它被生长的树木给隐藏了起来。藏住的是烂泥路,藏不住的是我和母亲走过的记忆。
相关链接:
《青春诗刊》2021年第4期纸刊“大学生诗潮”专刊征稿启事
《青春诗刊·散文百家》增刊征稿启事(修订版)
特邀顾问:邱晓文、宋小三、唐波、赵沛誉、卢干、张伯超、刘翠屏
目前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