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喑总是寒包热邪——急性喉炎医案一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赵某,女,37岁,教师。2007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咽痛5天,声嘶2天。患者于5天前讲课后自觉咽干、咽痛,全身不适。自服“维C银翘片”等治疗感冒药,症状无明显缓解。3天前找中医诊治,处方以银翘散方加大黄、蝉蜕、蒲公英。服药1剂,次日声嘶明显,渐至咳嗽、痰多,全身不适更甚,遂停服上方来诊。诊见:声音嘶哑低沉,几至失音,咳嗽痰多,咳声闷重,咽干咽痛,口干乏味,喜饮,清涕,恶寒,发热,有汗,头重,身不痛,纳可,便调。查体:精神欠佳,体温37.1℃,舌尖红,苔薄白,右脉浮紧,左脉弦。咽黏膜充血,双扁桃体(-),会厌(-),双声带充血肿胀,活动好,闭合欠佳。既往体质较差,易感冒,感冒后多缠绵不愈。诊断:急喉喑(急性喉炎)。辨证:病在太阳,经杂治左手已现少阳之脉。治以两解太阳少阳为法。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生麻黄6g,炒杏仁12g,射干15g,蝉衣12g,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6g,僵蚕12g,连翘12g,桔梗12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注意声休。
2007年3月23日二诊:药后诸症俱减,尚余少许咳嗽及声嘶。舌转淡红,脉转和缓。外邪已解,肺气宣肃未复,治以三拗汤加味恢复肺气宣肃。处方:生麻黄3g,炒杏仁12g,射干12g,桔梗12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药后痊愈。
按:急性喉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发生于感冒和\或用声过度之后。本病中医名为“急喉喑”,属“暴喑”范畴,临床上有表证、里证和寒证、热证之别。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暴喑总是寒包热邪”,又说:“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失音的第一则医案便是“外冷内热,久逼失音,用两解法。麻杏甘膏汤。”笔者体会,急性喉炎确以“寒包火”证最为多见,俗语所谓“寒火哑”,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常用处方。本案即寒火郁闭,邪在太阳。因病程迁延,少阳之脉已现,故合用小柴胡汤。用药上,因表热不甚,而以痰热结于肺系明显,故不用石膏而加用僵蚕、蝉衣、射干、连翘清热化痰,利咽开音;因正虚不明显,故不用人参、大枣、生姜。
急性喉炎确以“寒包火”证最为多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常用处方。
本类病患多有用温病理法方药去诊治者,前医用“银翘散”方即为代表。临床体会,此时用“伤寒方”远比用“温病方”效佳。尤其生麻黄一味,似他药无法取代。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