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经方不朽须神会——胃痛医案一则
赵某,男,38岁,教师。2007年4月15日初诊。
间歇性胃痛3月余,晚上多发,影响睡眠。伴见胃脘嘈杂灼热,有时两胁不舒,有时脘腹胀闷,纳食欠佳,大便偏稀。曾于2月6日行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疣状隆起”。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差。舌淡衬紫,舌苔薄白,脉弦缓。考虑胃痛日久,权用“三合汤”方加减治疗。处方:百合15g,乌药9g,丹参9g,砂仁(后下)9g,降香9g,高良姜9g,香附9g,吴茱萸3g,黄连3g,乌贼骨24g,浙贝母12g。3剂水煎服。
2007年4月18日二诊
药后口干、咽燥明显,胃痛、嘈杂一无减轻。舌脉同前。治从寒火胃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姜半夏9g,干姜6g,黄芩12g,黄连3g,党参6g,射干15g,枳实9g,浙贝母12g,炒谷、麦芽各15g,乌贼骨24g,炙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4月20日三诊
患者喜形于色,上方服2剂诸症减轻许多,晚上可以安然入睡。舌、脉同前。上方党参改为9g,继服。
经方与时方之别,不单单是在主治病证和用药上,更主要的是制方之意的境界不同。
患者持上方返乡。服一周后电话告知病情进一步好转,嘱以人参6g代党参继服。2周后电话告知纳增、便调,偶有胃脘不适。嘱人参改为9g,去射干,2日1剂,服2周停药。
按
本案初诊,无足够证据辨为半夏泻心汤证,而用时方三合汤方一无效用。个中差异,也许只有临证日久才能逐步神会。经方与时方之别,不单单是在主治病证和用药上,更主要的是制方之意的境界不同。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谈到水肿的治疗时,用时方五皮饮加减通治,但指出这仅仅是“从俗好”,而高境界的在于“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