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米脂恶性事件后续的三点研判
米脂伤害事件自27日18时10分突发始,迅速成为社会话题热点,引发全网聚焦讨论。跟踪观察发现,网民主要针对该恶性事件的“伤害原因”“嫌疑人背景”等关联话题展开讨论,从目前情况看,网上暂未出现讨论偏离、争论质疑等负面势头,舆论解读总体正面客观,分析认为应与@米脂发布快速、及时、准确的权威更新存在较大的因果关联。
同时也发现,个别媒体刊发报道时,密集使用了“未成年人”“饭店打工”等弱势字眼,引发网民对媒体此举是否有意要为嫌疑人“开脱”的较大反感,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抵触性意见,反映出当前的社会舆论已对这类“苦情式”报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反感情绪,建议个别媒体及时吸取教训。
个人认为,从当前网上情况判断,事件虽然基本度过了舆情引爆后的最大风险期,但从个别媒体报道角度、既往同类事件营销碰瓷交错出现等情况分析,仍需警惕后续被人诱设议题陷阱。现就后续可能出现的负面点研判如下:
一是继续渲染“被逼报复”“底层反击”等悲情氛围。从目前一些敏感媒体频频以“未成年人”“要么忍,要么狠”这类悲情字眼试图带动社会争论节奏等情况判断,渲染嫌疑人“悲惨”身世、“绝望”呐喊将会是一些社会媒体、商媒商网、营销账号借机炒作的共性角度,即便这种“老掉牙”的洗地手段,已越来越受到舆论反感和谴责,但因新媒体流量导向的内在作用驱使,仍有较大的舆论市场空间,甚至不排除会有账号为博取关注而与民意“逆向而行”,即以“求骂”姿态展现。我认为,除重点关注标题、配图、排版、因果关联等常规诱导点外,还需特别注意快手、火山、抖音这类新兴软件平台上的主播行为。
二是在“查删血腥视频”必要性上做文章,实现反向诱导。为防止现场血腥视频、图片广泛传播后可能引发的社会极端“模仿”行为,监管部门一般会迅速查删事件发生现场的各类血腥视频和图片。然而,绝大多数围观网民对举并不能真正领会,这便给一些账号势力留下了“碰瓷”良机。研判认为,后续有账号会拿“查删就是封堵”“查删就是包庇”这类极端语言进行反向包装、煽动炒作,同时借助公众对视频自带观看的心理需求,逐步诱导公众形成“官方包庇”“内幕很深”这类动机性判断,实现反向诱导。分析其原因,一是“查删”行为易激发社会心理联想,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帖文点击量;二是公众对“查删”行为普遍存在负面心态,最容易挑动社会负面神经。
三是剪辑拼接视频片段,张冠李戴谣言可能伴随滋生。从以往类似恶性事件网上传播情况看,均会出现“背景篡改”“视频嫁接”等谣言。个人研判认为,后续可能会有人以该事件惨烈现场视频为传播蓝本,通过嫁接地点、篡改人物等方式传播谣言,且较多集中于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相对封闭的网络社群,建议各地网警近期多加关注。如果传播的谣言视频出现“多场景拼接转换”“强烈对比的背景音乐”“字幕突出‘天朝’‘民权’‘醒民’这类字眼”,就基本可以断定已有境外敌对势力干预其中。
上述三点为个人研判意见,仅供有需之人参考。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