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墩舆情课】第十课:舆情篇之“社交舆论的新特点”

系列舆情课摘要】:自墩墩舆情课首篇开序后,作者将系列舆情课大致分为政务篇、舆情篇、案例篇及建模篇四大类,目前开始更新舆情篇,敬请关注,欢迎分享点评。

PS:训练舆情,就是在训练你的媒介素养!


我国拥有7亿网民,网络已成为大众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公共观点的主要渠道。受此影响,舆论场主流媒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产品已逐渐成为当前公共舆论的主流媒介,舆情形势、舆情特征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变化,给政府舆情应对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难题。

【新特点】

一是情绪舆论的权重明显提高。微博源于twitter(推特),微信来自facebook(脸书)。无论是国内的微博微信,还是国外的推特脸书,最初都是用户用来“社会交际”的虚拟媒介,只不过随着用户数量的与日俱增,逐步完成了从“社交产品”到“舆论媒介”的完美转身。与纸媒、电视的传统舆论不同,社交媒介为主导的舆论场会带有非常强的情绪、情感性倾向。

这种倾向赋予了社交舆论特有的情感魅力与独有的情绪共鸣,相比传统的舆论,更具有粘合度与吸引力,但也会产生不利于社会舆论公共属性的负面影响。比如:情绪成分过大将导致对事物认识发生偏倚,很容易被主观情绪左右而失去了是非判断,诸如此类等等。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2016年2月29日,宁波北仑的2名城管队员在送达执法文书时被当事人无端行凶杀害,一些人就因为对“城管”存有很深的舆论偏见,被情绪左右了是非判断,失去了公共舆论该有的理性评判。

二是引发舆情的信息源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传统舆论,由于传播的信息通常需要层层把关,信息源的真伪稳定性有很大的保证;而当前的网络媒介主导的舆论形势则不同,微博微信属于自发性传播媒介,不需要经过额外的信息审核把关就可自行发布传播,这让出现在社交舆论中的舆情信息的可靠度大幅度下降,消息真伪难以分辨。

例如:2014年12月,一张谴责西安凤城医院医生医德沦丧的手术室自拍照流传于网络,引发舆论轩然大波。舆情发酵之初,谴责声音几乎一边倒,给涉事医生、护士造成了非常大的舆论压力。然而,经过调查核实,真相却是该医院医生在经过数小时的紧急手术成功保住了病人的患肢,当时又恰逢手术室第二天要搬迁,为了留个纪念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拍的照片。

舆情的信息源可靠性如果无法保证,就会让舆情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旁生诸多“枝叶”,给政府部门的舆情处置带来许多困难。

三是社交舆论场的对立倾向明显增加。社交产品天然的情感属性,使得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发表的公共舆论观点往往会加入很高的情绪成分,一旦掺入比例过大,会公众在舆论中对立对抗的倾向性加大。例如在转基因问题上,通过社交舆论媒介发表观点的人如果被过大的情绪左右,就会不自觉地将“不支持转基因”视为“反对转基因”,这种“若不支持,就是反对”、“你不同意,就是敌人”若得不到有效矫正,很容易使社交媒介主导的舆论场呈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舆情对立形势,不利于公共舆论服务于国家大局、民族利益的宗旨。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