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英国洋女婿、暖心服务隔离老外,这些宣传乌龙的深层次教训要吸取

我敢断定,“英国洋女婿”“暖心服务隔离老外”这样的宣传事故还会继续发生,并且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宣传思维滞后、宣传本领缺失及对舆论形势轻视的变相惩罚。
以这两篇“想褒实贬”报道为例,无论是街道通讯员、还是负责写稿的新闻记者,都是以“想尽一切办法写出与众不同”的角度在突出工作对象、工作价值、工作效果的特殊,以达到新闻传播价值的目的,所以才会有“英国洋女婿”“帮狗找旅馆”“一天送20次外卖”这种辣眼睛的新闻标题和各种肉麻的细节描述。
我认为,这是受西方典型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上头条”精英主义价值观新闻思维的影响,是以个性谋求共性,以个例引领共识,一旦不能准确掌握其中的尺度,是必然要引起反感的。
我们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评价和讨论个体事件的宣传报道时,虽然也会在意那些与众不同细节的加工和描述,并受其影响和渲染,但主要还是基于“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备社会推广”这些涉及社会共性部分的因素考量。很明显,这两起宣传报道,没能在这些因素上赢得最基本的认同和支持,导致产生了反效果。
“我只讲,你只听”的传统媒体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宣传工作要真正适应当前互联网深度普及、民意反馈交流日益紧密的新形势,就要深度领会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正内涵,如何坚守新闻宣传的社会共性、如何锦上添花地描述个性,这是摆在所有宣传战线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考题。
以英国洋女婿风波为例,报道强调了太多关于社区想出“妙招”服务英国籍女婿部分,反而没有对最为关键的“上海疫情防控涉外籍人员有关规定”相关部分进行充分而详细的描述,最终导致了大量围观读者对该篇新闻报道“因该男子为英国籍,才获得居家隔离”强烈主观印象的不满。依我看,这并不是适不适合报道的问题,而是报道时该如何守住社会规则共识的问题。
与其他领域不同,宣传本领的锻炼和提升,往往需要深度把握舆论时势的变化、国际关系的转变及社会民意的反馈,要懂得与时俱进,并不断适应。但很显然,我们对这块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足的,比如近年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大量新媒体网络平台更迭出现,特别需要我们去熟悉、去学习、去领悟,以明白什么样的素材不会遭到舆论反对,宣传到什么尺度不会引起网民反感,什么样的报道视角可以深入人心。
但扪心自问可以发现,我们很多人还是沉浸于“上级纸媒发了多少篇新闻稿件”“今天上了一回头版头条”带来的宣传喜悦中,即便这些纸媒报道阅读量只有几千甚至几百,当然,我并不是说纸媒报道无用,而是说如果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还是把宣传效果的评价仅仅放在“上了几回头版”“刊发了几次报道”上,是不是已经不自觉地陷入了“自娱自乐”的宣传闭环
我们很多人,都对微博、抖音、快手这些互动平台存在偏见,认为这些平台格调比较低,上不了台面,上微博就是玩物丧志、拍抖音就是不务正业,但就是这些被认为上不了台面的平台,聚集了大量的青少年人群,而那些被奉为格调很高的传统纸媒,却是面临着阅读量逐步下降的现实困境,孰轻孰重、可曾明白?
应该讲,正是长期以来对这些社交平台带来舆论形势新变化的蔑视和轻视,让我们终究尝到了当前的苦果。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一个好事,至少说明当公众越来越关注到这个问题后,势必会在社会层面形成一种倒逼压力,帮助督促一些地方及时进行自我纠正,尽快度过这个宣传思维转变过程中的舆论“阵痛期”。
现在,我只希望这个“阵痛期”能快点过去。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