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循例 按律 创新
循例 按律 创新
试谈对联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曹克定
◆ ◆ ◆ ◆
循 例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对联是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的一种,更是文人们最钟爱最为欣赏的一种。在民国以前.只要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没有写过对联的确实很少。所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对联作品如山如海。古人为联,多在工作之余,虽见文采,亦见性情,但难免有些随意性,以散襟抱为快事。同时没有象格律诗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框定,写联品联多以感其神韵为佳。于是,在流传下来的古联中,就有许多在今天看来是不合律的作品。如乾隆写的故宫“三希堂”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就是上收于平,下收于仄,显然不合常例。又如乾隆另一副孔子庙大成殿对联:“气备四事,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上下联第一分句句尾字都是仄,平仄不对立。还有最常见的,如苏东坡写的广州真武庙对联:“逞披发杖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句中节奏平仄失之交替,且下联尾句五字皆平。这种对联流传得最多。如蔡锷将军题古蔺县雪山关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这副联作得又有气势又有文采,谁能说不是副佳联。但上联的“只有天在”和下联的“会当秋登”,节奏点平仄未交替,只是上下联平仄对立。由于此联大部分平仄都对得很工,从来不会有人对这点小问题提出非议,同时作品的意境和气韵也掩盖了这点瑕疵。也就是这类作品,对后世对联创作的影响最大。由于古联的历史性和作者的权威性.后来的对联创作也就多以古联为例而循之。
循例,是继承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接受前人的东西应该是择优而取,对不足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去改进,去完善,不但要继承,更要有发展。
按 律
现在中国楹联学会所订的《联律通则》,就是中国楹联文化在继承中的最大发展,也是开创性的工程。古人为联没有规则可按,只有先例可循。既然天降楹联大任于当今,我们就要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联律通则》就是开来的第一件大事。历年来对联创作的混乱现象需要《联律通则》,《联律通则》将会拓开今后对联创作的新局面。所以,既然有了《联律通则》,今后的对联创作就有律可按,按《联律通则》撰联就是必须的了。
《联律通则》是在循例的基础上而完善,而规范的,它既有严格的一面,又有宽松的一面。严格的一面就是把创作对联的基本原则坚定起来,再不允许有前人的那种游离。宽松的一面,就是把历来形成的联对诸多格式保留起来,词性对仗也作了最大范围的从宽。这样一来,既有规矩而又不死板,作者就能在一个较宽松的空间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按律,其实就是循例,律是在千千万万个例中除滥取优、舍异求同而产生的,按律去循例就避免了盲目性和片面性。
创 新
创新是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的长期话题,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不能离开继承,不能丢失对联的根本,也就是对联文化的传统属性。要做到循例而不泥,按律而不板,创新而不滥,使继承和创新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
对联创新,要在不违律或基本不违律的前提下创新。主要是用新的思想表现新的内容;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用新的语构适应新的阅读追求;用新的情趣融合新的风尚。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因为我们不是写的散文或自由诗,是有格律严格要求的对偶句。往往作者的表述与形式发生碰撞,不能随心所欲。有时不是出现平仄的尴尬,就是对偶的失顾,使有些新的语言不能畅通无阻,新的构思不能自由表达。不过,只要作者肯下苦功,是可解决这些问题的,也是可以在如铁的格律围墙里自由徜徉的。一个肯努力的作者,越是在矛盾冲突时越能激发创作兴奋。
我有求新的欲望,但没有创新的本领,不过我还是想在通往新的这条路上摸索,尽管很艰难。在此,把我作过的某些努力写下来,与大家切磋。
一、故事化。
2001年我应征写一副春联,要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要表现新农村人们的精神面貌。如果用一些概念词来组合,觉得太一般,于是我就设置了一户农家在大年三十的一个有趣的片刻表现,联语就这样出来了:“醉眼看存折,颠倒难查新数,噗哧一声,笑飞老伴嘴角;大年问行情,匆忙不见手机,叮当儿响,铃唱小孙掌中。”看得出来主人公是一位老汉,年酒喝醉后,把存折看颠倒了,引起了老伴的好笑。与外面联系,又找不着手机。电话铃声响起,才发现手机是在小孙手中当玩具。这是一个美丽的滑稽场面,有人物,有情节,人物的神态举止都历历可见,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同时又可感觉到新农村农民的富裕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这副联就是一个故事,从来没有在联中读故事,至少我是如此。还有一副同样的故事联,也是写新时期老百姓生活的:“小孙倔犟,懒吃饼糕瓜果糖,要听童话经。'莫缠莫闹’,上网同看动画片;老伴噜苏,不谈柴米油盐醋,常问旅游事。'别急别慌’,换衣共去健身房。”从“懒吃饼糕瓜果糖”和“不谈柴米油盐醋”就可看到人们已过了求温饱生活的时期。从“上网”、“常问旅游事”、“共去健身房”,就可以看到老百姓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些信息是在一个故事里捕捉到的,也就是一个故事完成了一个叙述,不是一个枯燥的叙述。
二、抒情散文化。
以对联的形式写出抒情散文式的话语.既有严格的对仗,又有情景的叙述,这也是我尝试的一个方面。如我写的《寄南方故人》:“此地初来日暖,几处鹅黄,一线轻纱,群鸭荡波先试水;那边料是春浓,满川芳草,三声翠鸟,细娘傍户正看花”这是作者与客居南方的朋发一次联系的话语,联语中先道出眼前家乡初春之景象,也料想到朋友客居地南方盛春之景象。由于地域的气候差别出现了景象的差别,也隐隐流露出作者与朋友所处环境的差别。也见感慨,也见思牵,如同散文娓娓道来,而又句句合联律。另一副“离家数月有作”:“何日是归期,未解行囊,不尽天涯路;家门有望眼,已温新酒,更多枕上言。”这是作者内心的表述,是景况和思念生出来的话语,也是自我心理安慰的话语,同样也是散文式的表述。
三、新诗语构入联。
新诗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人获得一种奇异美。我借用这个手法,写了一副《农家乐》联:“野趣正甜,夜色也香,临畦梦得三更脆;阳光还嫩,露珠未老,随手摘来一个鲜。”句句是通感,只有新诗才有,岂能让他独霸也哉。今之为联,也可一争。斯联满篇的通感,把一个农家乐表现得别具趣味。联中的甜、香、脆、嫩、老、鲜,都在新的岗位上班,格外精神。脆,不但在梦中生脆,要让它在读者口中生脆。鲜,不但摘来一个鲜,还要读来一个鲜。通感的手法我在作联中也常用,只不过没有如此成阵。如我写高原水乡丽江古城的联中就有“纵是高原长湿梦”的句子。
四、新词新构。
我喜用新词作联,但要是能在社会上通用的词语。如我写的一副春联:“对科技举杯,贺岁敬君三盏酒;让思维充电,入秋还我一山粮。“充电”是新词,“思维充电”又是新构。“对科技举杯”也是新构,给科技敬酒就是对科技的尊重,是对科学种田的重视,是一种曲线的表达。新词进入古色古香的对联,不但能表现时代感,而又别有一番趣味,它的趣味在于新颖。又如我写给国土局的联:“发展细谋,谨防尺度出红线;生存长计,莫把农田作快餐。“快餐”就是新词。还有“为子孙站岗,严守农田那道关。”“站岗”也是新词,“为子孙站岗”又是新构。再如:“我不输春,脸上心头都是景;春偏缠我,梦中幻里尽抽芽。”这完全是新构。新词和新构都是创新的内容,尤其是新词和新构同时运用更显新貌。
五、土语俗语入联。
土语和俗语都是老百姓在生活中口头上常用的语言,最有大众感情,老百姓对它很亲切,所以,土俗语入联有很大的后盾支持,我喜为之。如我作的:“信息借春风.网络已联山疙瘩;乡村驰宝马,司机原是土丫头。”和“进门还是泥巴腿,按键既成网络人。”“山疙瘩”、“土丫头”、“泥巴腿”,都是土俗语.但我要让它出头露面。有些土语地方性很强,许多读者或不解其义,但能感其味。如我为一个任劳任怨的革命老干部写的一副联中,就有“为人常作大憨头”之句。“大憨头”就是大傻瓜,是我地的方言土语,可能有很多地方不用,但大都能感其义几分,味几分,这就够了。土语联就是大宴中的一碟泡菜,有时调点味还蛮要得。
六、新的生活气息。
作品表现时代就是要有新的生活气息,即时代气息.有了这点,作品自然就新了。如我写的“村妇”:“忙脱泥衫,试着时装,镜里再看我;刚收短信,还通电信,梦中又想他。”这是写的新农村新型妇女。劳动是一番样子,休闲是另一番样子,表现了现在的农村妇女生活的丰富多采,不是那种以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用短信和电话与外出的丈夫进行感情联络,更增添了一层时代色彩。
七、广用形象的语言。
大家都知道用形象语来写作,其表现力最强,形象语是可不断开发的。我写的一副“的士车”联,作了这样的尝试:“光是灿星,入宵便是流星,永闪文明星亮市;形如顿号,上客不留问号,总将省略号给人。”顿号、问号、省略号,都是新开发出来的形象语。的士车有点象顿号的形状,头低矮,尾粗圆。问号即问题、疑问,这些都被司机的诚信和热情给消除了。省略号用来代替节省,优质的的士服务能节省客人的时间或省下几多周折。三个方面的表达,竟被三个标点符号代替了。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妨深挖广拓形象语,或可帮创新一臂之力。
八、打破惯常思维。
惯常思维是由来已久,习以为常的认识思维,这种思维是在情理中延展的,是顺向的。如果打破这种思维,就出现逆向或异向,逆向相反,异向是任何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的。如我写的一副“螃蟹”联:“恕我横行,欲为小康寻捷径;请君正看,已成主角上前台。”螃蟹,历来在人们的笔下都不是好形象,都以横行霸道喻人。而我这副联却歌颂它,横行,是为了给小康找条捷径,其实螃蟹已经在为人们致富作贡献,蟹产业越来越成规模。“请君正看”,要人们改变对它的歧视,它已经是致富的主角了。还有一副写广州狮岭盘古文化的:“辟地开天,我起疑心,毕竟奇闻无正史;启蒙创世,他留证据,原来狮岭有遗踪。”下笔就没有顺着正路走,若不是后来一转,险些收不了场。正是这未顺正道走,最容易被人盯住。打破惯常思维,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上面所谈的诸多方面,是我求新的一些尝试,尽管是尝试,但我有了一个底,就是对联创新有广阔的空间。什么样的写法都可在对联中表现出来,可以有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有散文的抒情叙述,可以有新诗的语构,可以化土语为雅,灵活多样无式不适。可长可短,句无定字,既是对联创作最大的自由,也是对联创新最好的条件。只要我们对联作者利用好这个条件,创作时做到有律无羁,对联写作的创新是可以做到的。
点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