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孩子教育的“为什么”
孩子教育的“为什么”
文/周长行
朋友告诉我:知道吗,上边要动真格了,要抓在职的教师在校外办班的问题了。我问为什么?朋友回答,你没看到吗?现在是遍地辅导班啊,学校里的老师也不认真教课了,人在曹营心在汉。我问为什么?朋友愕然,瞪了我一眼,咽了一口唾沫,怒气冲冲地说,什么“快乐教育啊”,什么减负啊,学生压力越来越大,家长的困惑越来越多,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状况,比比皆是,到底咋办呢?
听着朋友的唠叨和叹息,我又问了一句:为什么呢?朋友支撒手了,很生气的样子,惊奇地呛我:“你怎么老是'为什么,为什么’的?”朋友问对了,我的“为什么”已多得数不过来了,我几乎天天被“为什么”包围着,是啊,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存在那么多的“为什么”?
朋友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的孙女和俩外孙正在上中小学,我的好朋友就是中小学老师,况且我还受邀到大学和中小学讲课,并悄悄地做了一个无偿教育“研究课题”:如何让学生作文彻底改掉一个面孔一个腔调的顽疾,从小学三年级,一直跟踪到他们考入大学。因此,可以说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深感焦虑。我一直质疑中国教育部的主要官员们是否敢于面对现状说真话、办实事。至于像给离职的陈宝生部长送行的那样的微信段子,只是老百姓的无奈,只好一笑了之。然而,我猜测,有些人笑得一定很尴尬,有些人“笑”得一定很心酸,有些人“笑”得一定是一头雾水。然而,大多数学生家长们无论如何是笑不出来的,他们已经被孩子的学习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其实大家也明白,中国教育的希望不能仅仅寄托在一个部长身上。换了一个新部长,能不能解决“老”问题,还是得走着瞧。
思虑了很久,犹豫了很久,该不该说,但我还是要说:中国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只要不彻底治愈中国文化堕落道德沦丧的社会问题,想净化校园文化无异于纸上谈兵。只要不彻底解决中国部分官员往美国“存钱”的现象,想不让学校里的老师到校外挣几个辛苦费根本办不到,这只是一个小巫见大巫的不对称对比而已。只要不解决中国两极分化的严重问题,想实现教育平等,杜绝教育上的两极分化无异于天方夜谭。只要不彻底解决教育界的严重腐败,想让中国教育健康发展几乎无望。说穿了,中国教育的隐患,问题在“根”上,在于积重难返,然而,现实却得让老百姓买单。比如所谓的义务教育,看起来国家花了大笔钱解决了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学校的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内部问题多多,于是校外的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便应运而生,百姓调侃这是“堤内损失,堤外补”。然而,具体到每个家庭仍然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学校里倒不乱收费了,可校外林林总总的“辅导班”却大把大把地捞钱呐!如今学校教育被校外教育围困。学校的内功不行了,事实上是家长和“辅导班”正在合力为孩子们“补课”,为学校拾遗补缺。如果把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做作业,陪孩子跑这辅导班那培训班的“费用”合计在一起,这个“义务教育”大背景下的当下老百姓付出的教育成本反而昂贵了。真实的状况是,“学校”把教育推向了“墙外”的市场,家长们花更多的费用和精力购买比学校好一些的教育资源。有钱的人让孩子读贵族学校去了,或送到国外去了,而老百姓只能让孩子上这班那班了。如果不解决问题,所谓的“义务教育”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类似问题还有很多,一个个“为什么”在老百姓心中挤成了疙瘩。
说一千道一万,有多少个问题就会有多少个“为什么”,有多少个“为什么”就会有多少个答案,有多少个“答案”按理说就应该有多少个解决方案,然而,谁来解决?怎么解决?何时解决?谁来回答?谁能回答?关键是谁能把老百姓渴望解决的一个个问题给解决掉?!一个“减负”喊了多少年了,减了吗?为什么越减越重啊?老百姓渴望转机和希望,可是看不到,也等不来,他们只能随波逐流,人家给孩子“报班”,他也去报;人家请家教,他也去请。大环境决定小环境,小环境决定老百姓的处境,一两件事跟不上或钱花不到位就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学业乃至前程。
因此,到头来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负担越来越大,校外的这班那班依然是红火一片,而且其广告就做到你学校的大门口。然而,嘲讽的是,“减压减负”的口号仍然不绝于耳,还叫喊着要抓几个在外面“办班”的在职老师,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长此以往,问题依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笔者建议教育部,做一两件“完胜”的事给老百姓看看!用事实说话,证明你真抓实干,一件件地做下去,做一件成一件,老百姓能不对中国教育充满信心吗?
(写于2021年8月12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黄南村。1969年2月参军入伍。1990年9月转业回地方供职于济宁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诗人。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鲲鹏腾飞的地方》、长篇传记文学《不醉不说 乔羽的大河之恋》《乔羽恋歌》《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等。曾主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京九解说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后,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写作,以其接地气、独立特行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作品至上,读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奋力笔耕下潜民间的动力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