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赵志国与他的剪纸,一把剪刀剪出新世界,裁出新气象。
赵刚
赵志国是我的同胞兄弟,毕业于天津市司法学校,曾在淮镇法庭工作十多年的时间。在他的兴趣爱好中,剪纸虽然排不上第一位,但是却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他酷爱古钱币收藏、文物鉴赏,其次才是剪纸、烫画、书法等。
最初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始于他的童年时期,据赵志国回忆说,他是如何喜欢上剪纸的,这还得从老家淮镇说起,教会他剪纸的是他本家的一位大娘。她随意剪出的人物、动物、花鸟都栩栩如生,这勾起了他的强烈兴趣。经过他20多年的自我磨练,他不但秉承了淮镇先民剪纸的艺术精髓,还不断大胆进行艺术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剪纸在淮镇先民非常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他们用剪刀将红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淮镇先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他们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墙壁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据赵志国回忆说,开始剪纸时,就是感到好玩。到了后来的不间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的劳动有了收获,给他带来了学习的动力。
淮镇的剪纸是千百年来淮镇先民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每逢年过节,或是娶媳妇嫁闺女的喜庆日子里,剪纸都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喜庆之物,剪一个大红喜字,让喜庆的日子更加喜庆。
他们用剪刀在红纸上剪出人物、动物、植物及喜庆富贵的花纹图样,用以装点年节和喜庆的日子,这已经融入于淮镇回汉两族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淮镇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传承,蕴涵了淮镇丰富的文化,表达了历代淮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是淮镇文脉之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当代的淮镇人应该传承下去,这是淮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能、是技巧,更是一种文化。
在与赵志国交流时他说:“剪纸艺术是淮镇先民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既要继承传统,还要有所创新。一幅好的剪纸作品要做到寓意要深刻,构图要巧妙,描画要生动,剪刻要精细。要想创作出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除了练就一身熟练的剪纸手艺,更需要对历史、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才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的福字总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而这种稳定的感觉伴随着福字本身,就预示的来年将会平平安安的,这样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对于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都非常的重要。赵志国的剪作品福字,使得福字文化本从古传承到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剪纸福字,感受到淮镇人对福的祈盼。
赵志国将剪纸艺术装点进他的生活,他不热衷于文化赛事和加入某某文化团体。他的剪纸作品中,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我在欣赏小弟的剪纸作品时,他根据客观造型,运用手中的剪刀、刻刀把淮镇民俗中形象刻在纸上,让它们活起来。吉祥寓意,是赵志国剪纸的最终目的,激发淮镇人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淮镇人在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时,又在祈求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个夙愿赵志国却能通过借托剪纸传达出来。其剪纸艺术题材丰富、故事语言鲜明、构图丰满、构思巧妙、大气灵动、充满神韵、独具匠心,最重要的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剪纸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在谈到民间剪纸艺人越来越少,他说,想要将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剪纸的队伍当中来。
我在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时,淮镇的剪纸作为回汉民俗文化中的代表,进入了我的视线,正因有赵志国的坚守,淮镇的剪纸才得以延续传承,在当今的时代和在未来的岁月中,需要更多像赵志国这样的人,才能将这项民间技艺发扬光大。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