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4个鉴瓷术语你必须掌握
(本文约1115字4图,预计阅读需7分钟)
鉴赏瓷器的常用术语,是作为衡量是否为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故而作为一个瓷器爱好者,必须掌握一定的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以下为不可不知的鉴瓷术语,看完你就能算得上是半个行家了。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会被人用砣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轧口、截口:器口或颈部已经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将损坏部分截去后口部露胎(俗称“剃头”)。
▲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经受外力以致破开(常见于器口或其他部位)。
▲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胎无釉。
▲粘沙:釉面有遗漏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多见于器足)。
▲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或增多。
▲片纹:釉面有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茄皮紫釉。
▲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蚀变质(绘金彩的纹饰更容易脱去),或因长期收鸡毛掸的拂扫而无存留。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
▲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浆泥。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打光:釉面被磨伤而失亮,后用砣玉工具磨擦,并涂腊以增光感,但恢复的光度极微。
▲打腊:釉面光泽欠润,涂以四川白腊,亮光腊等,以增加光度。
▲锔:器物残伤后,用钻石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明代所用铁锔子,体形粗大宽厚,锈蚀重。清代用铜质锔钉,体形较小。民国以后有的将锔钉起掉,以漆填补锔孔。
撰文|怡见
配图|城南
审稿|化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