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副作用太大,能用扑尔敏代替吗?扑尔敏与氯雷他定有何不同
扑尔敏,又名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抗过敏药,主要通过拮抗组胺与H1受体结合,达到抑制过敏反应的目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的喘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皮炎、湿疹、药疹、日光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过敏性皮肤病,也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扑尔敏有较强的脂溶性,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作用,表现出嗜睡、困倦、眩晕、乏力等症状,但其对组胺受体选择性差,还具有一定抗胆碱作用和α受体阻断作用,可引起口干、眼压升高、排尿困难、便秘、心动过速、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等副作用。虽然扑尔敏具有一定镇静作用,但我国失眠诊疗指南不推荐扑尔敏用于治疗失眠,这是因为扑尔敏没有开展关于失眠症的人体临床试验研究,其疗效和安全性都不明确,使用证据有限,而且扑尔敏可干扰快动眼睡眠,影响学习和认知能力。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苯二氮卓类,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这类药物催眠作用明确,可用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常见不良反应有宿醉现象,表现为用药后次日清晨出现眩晕、困倦、疲劳等症状,长期用药还会出现依赖性与耐受性,表现为渴望服药,不吃药睡不着,用药剂量越来越大,以及反跳性失眠,表现为停药后,出现失眠加重,老年人用药有发生跌倒和认知障碍的风险,在用药时应短期、间断性给药,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逐渐减量停药,避免长期大剂量用药,可有效预防常见不良反应。
另一类镇静催眠药为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常用药物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莱普隆等,这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次日药物残留量低,不易出现宿醉现象,对认知功能影响小,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突然停药,也可发生一过性失眠反弹,总体上讲,这类药物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显著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症的常用药物。
最后,对于长期遭受失眠困扰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找到失眠的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不要因为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放弃药物治疗,扑尔敏虽有一定镇静作用,但其用于失眠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明确,目前不推荐使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苯二氮卓类或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进行治疗,尽快摆脱失眠困扰。
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作用机制与扑尔敏相似,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也可用于治疗荨麻疹和皮肤瘙痒。与扑尔敏相比,氯雷他定脂溶性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几乎无镇静作用,对组胺H1受体选择性高,无抗胆碱作用,半衰期长,作用时间持久,每日给药1次,用药依从性好,扑尔敏半衰期短,每日需服用3-4次。此外,氯雷他定与外周的H1受体结合率高,起效更快,抗过敏和抗炎作用更强,进入机体需要经肝脏代谢成活性成分,才能发挥抗过敏作用,因此,肝功能不全应避免使用。
氯雷他定抗过敏作用强,不良反应少,用药依从性高,在各方面完胜扑尔敏,但是超剂量服用可能会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或QT间期延长,从而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晕厥,危及生命,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用药量都不宜超过每日1次,每次10mg,已知有QT间期延长或者有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患者,以及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和低血镁)和明显心动过缓者,应慎用氯雷他定。临床上有一些药物,如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西米替丁、茶碱等,可抑制氯雷他定代谢,提高血药浓度,增加QT间期延长的风险,氯雷他定应避免与上述药物联合使用。此外,氯雷他定可刺激食欲,引起体重增加,应遵医嘱按需短期服药,避免长期服用。
在临床应用中,扑尔敏可消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流鼻涕和打喷嚏等症状,并有助于减少分泌物、缓解咳嗽症状,是复方感冒药中的常见成分,而氯雷他定无抗胆碱作用,没有镇咳和减少分泌物的作用,不适用于普通感冒的治疗。与扑尔敏相比,氯雷他定的抗过敏作用更强,中枢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较弱,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更适用于治疗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过敏性鼻炎。#谣零零计划# #健康明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