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扬州十日记》
《扬州十日记》是清代出现的一篇记录清初清兵攻下扬州城后,残酷屠城十日的文章。这文章一出来就引起史界和文史爱好者的争论。一方认为是该文是揭露清军肆无忌惮屠杀扬州城居民的真实证据;一方认定该文漠糊含混的内容、直笔丑陋场景的心态、在特定的历史条仲中突然湧现,都证明该文出现的动机是有问题的。我认同后一种观点,即《扬州十日记》是一篇居心叵测的伪作。不过首先声明一下,我作此拙文的目的不是要否认清兵在扬州杀过人。至于清兵在扬州城内怎样杀人?又杀了多少人?不是本文要提及的问题。
一、质疑文作者王秀楚不是扬州人
《扬州十日记》最大的漏洞是:王秀楚记叙发生在扬州城内的事件时,文中除了提及大地名“扬州”、“瓜州”外,就是泛指的方位“东城外”、“南关”等。具体的可考的地名仅仅只有“何家坟”、“缺口关”、“田巷”三个,其中“何家坟”还重复提了三次。
简阳傅迪吉《五马先生自叙纪年》中,记叙清初所亲身经历的事件时,绝大发生的事件不仅有时间,还有地点。如:
“九月十二日,贼自仁寿胡家大湾来追,远近地方千余人甚急,只得上山空手与之相抗,故相传为寨子山云。少顷,两马兵上山,人尽奔走,尽杀于黑痣湾喜儿滩,水中、岸上,无一隙地。此初见杀人之惨也。”
遂宁张烺在他的《烬余录》中,对明末清初战乱记叙时,也都有相应地名的介绍、
“官军败于梓潼。李自成孑身逃遁入楚,余党散走,督师檄诸军进剿。府君追贼于沔,孤军无继,抗节以死。”
傅、张两人的文中,旦凡所记之事多有时间和事发地点,让人读起来很接地气。就是今人记实,基本上都会将时间、地点一一交待清楚,增加了可信度,并经得起查验。作为世居扬州城内的财主“王秀楚”,居然对城内发生事件的地点仅仅只交待了可怜的三处。十天之内清兵杀人之应该很多,本应该自然提及很多街道名的地方,却没有提到,这种缺失令人十分生疑,对无地名所发生的事件,让后世又无法考证。只有不了解扬州的人,才会写出这样让人陌生的文章。不得不质疑这个“王秀楚”是不是扬州人?
二、明朝普通人看问题居然能上升到“中国”层面
“王秀楚”在文中多次用钱买命,他应该是一个有钱人,又是一个普通居民,但他在文中曾说:“卒尝谓人曰:‘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何堂堂中国,无耻至此?’呜呼,此中国之所以乱也。”当时满族人普遍口称汉族人为“南蛮子”,习惯上不会将明王朝称为“中国”。崇明为正统的明朝人也不会随便将明王朝自称为“中国”。一介平民,能将此类事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认识,“王秀楚”的身份也不得不让人生疑。
王秀楚的文章对清兵入城后,所做的一些丑陋事的场景都是直笔书记,毫无中国文人传统的隐讳记事方式。
三、质疑文章的传世经过
遂宁张烺的《烬余录》中,没有与清廷有利害关系的内容。“烬余录”三字也不具逃过张献忠屠蜀的意思,而是张烺老人生命结束之前,以自己一生经历告械儿孙。故《烬余录》能载入《张氏族谱》,能从清初公开流传至今。简阳傅迪吉的《五马先生自叙纪年》一文,因其中有如“鞑子秀才”之类与清廷有利害冲突的文字,故一直密藏于自己的私人文集中,后世子孙也都只能抄于暗处,从不敢公开示人,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显露端倪。
《扬州十日记》如果是私密传抄,也有可能由清初流传于后世,可惜没有这个事实的存在。有说该文在清代“道光年间”就刋印入了书。这个明目张胆、引颈向刀的“忤逆”举动,让人不得不怀疑它传世经过的真实性。
四、质疑“王秀楚”写作这篇文章的动机
很多人认同:《扬州十日记》一文是清末在日本现世,并由革命党人带回国内。由于该文内容迎合了革命党人的味口,故当时得以广泛流传。按理说,在辛亥革命活动之际,一切揭露清廷反动、落后、残暴、腐败、懦弱的文章都是有力的战斗武器。这些武器中,,揭清廷老底子的据实文章也不少,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不过这些文宣品中所阐述的理论是实时和科学的,所反映的事实应是真实确切的。对文宣品中一些伪作,可能一时在当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后我们不得详察他们创作的动机。
清末,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突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说明解决民族矛盾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之上了。满族人与汉族人间,是要和谐相处,还是关系裂绝,这是摆在处于矛盾主导方面的革命党人面前,必须要立时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人民甚幸,国家甚幸。反之则国家被分裂。
《扬州十日记》“揭露”了清朝的老底,表面上是要证实清末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但那无可查实的清兵屠城讲述,充分张显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如果任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任意发展,滿汉矛盾将加剧,中国国家分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而质疑该文作者绝不是清初的“王秀楚”,而是清末的“王秀楚”。谁是清末的“王秀楚”?我们从谁会从民族裂绝,中国国家分裂中得到好处,就知道谁就是那位“王秀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