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唐朝外贸销量冠军,写满冷门金句,每句我都想转发朋友圈

阿伦说: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考古学家发现了一艘阿拉伯商人沉船。这艘沉没的船只虽安静地躺在浑浊的海底,但约1200年前,它曾从中国唐朝光辉灿烂的海岸起航,满载当时的外贸特产奔赴世界。

水下考古

虽然水下考古中沉船并不罕见,但当这艘名为'黑石号'的沉船打捞上岸时,在场的人无不屏住了呼吸:

这艘商船真是名副其实的藏宝船!只见船舱中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凝固千年的货品,一眼望不到边际。包括金银、香料甚至玻璃等等,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中国唐朝的精美瓷器。

事实上,经过随后的发掘整理,'黑石号'上共发现了多达近6万件外销的唐朝瓷器。而更加让人意外的是,这几万件完好保存的瓷器中,除了极少量的200件越窑和300多件白瓷,剩下的超过50000件瓷器,并非来自文献中那些声名赫赫的天下名窑,而是来自消失于历史中的唐朝长沙窑!

长沙窑,尽管如今听来有点陌生,但作为唐朝外贸瓷器里销量当之无愧的No.1,长沙窑瓷器有何特别之处呢?

长沙窑瓷器:外贸销冠的大唐制造

1000多年前,一位名叫李群玉的唐代诗人经过今天的长沙北郊铜官镇一带,他望着不远处被炉火染红的半边天际,不由自主赋诗感叹道:'古岸陶为器,高林近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这首迄今唯一一首描述长沙窑的唐诗,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窥见唐朝长沙窑烧制的盛况。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的大型民窑,发展阶段与唐代历史相始终。始于初唐时期,兴盛于中晚唐,终结于唐末五代。

因为是民窑,缺乏官方记载,唐朝终结之后,长沙窑在后世文献记载中比较少见。湮没历史1000多年后,窑址才在1956年的考古发现中重见天日。

不过,也正因为是民窑,和后来的官窑和御窑截然不同,长沙窑充满了丰盛的民间的创造力和意趣。以浑圆饱满的器型特征、开辟天地的彩瓷装饰和《全唐诗》之外的瓷诗金句著称于世。

首先,既然是民窑,器型上肯定'接地气儿':从考古发现来看,长沙窑产品多数以日用品为主,比如盘碗和各类壶罐,还烧制一些当时流行的文房用品和玩具,像是镇纸、笔洗和砚台之类,还有像是人偶和动物之类的陶瓷玩具。

可以说,长沙窑的产品紧密贴合'下沉市场',从柴米油盐到笔墨纸砚,老百姓需求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

长沙窑动物捏塑

比如像这件景德镇所藏的长沙窑动物捏塑,真正的纯手工制作,7只小动物憨态可掬,生动形象。

与此同时,虽然长沙窑走平民路线,看上去似乎没那么'高大上',但经过长期摸索,它通过一件极为重要的发明创造留名中国瓷器史,改写了中国的瓷器发展:

那就是开辟了唐朝彩瓷,首创釉下多彩。长沙窑打破了此前瓷釉多以青白两色的生产格局,形成了'南青、北白、长沙彩'的三足鼎立。

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彩瓷窑,长沙窑的釉下彩绘有何特别之处呢?

首先从瓷器胎质上来看,和越窑、邢窑的细腻如雪相比,大多数长沙窑瓷器不像细皮嫩肉的'白富美',倒像是家门口喊你回来吃饭的大姐,整体略显厚重和朴实,含铁量较高,透光率较低。常见的底色主要为青釉色系,少见白釉和褐色釉。

当然随着技术发展,这位大姐也在与时俱进,从唐朝早期裸着暗红色粗胎质的身子骨,逐步过渡到了中后期显得较为坚硬精细的'高级灰'。

正是在这样釉色的基础上,长沙窑发展出了独步天下的'釉下彩瓷',首创了高温铜红釉:也就是用单一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为原料,在还没烧成的瓷器胚体上进行直接绘画的釉下彩装饰。

釉下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经过研究复原,一种是用彩色直接作画,施釉后再入窑进行高温煅烧,还有一种则是先在胚胎上刻画出纹饰,然后顺着纹路加上彩色,施釉后入窑烧制。

如此繁杂工序制作出的釉下彩,都用什么颜色和装饰呢?

从整体来看,长沙窑釉下彩常见的主要是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以及白色。

同时在纹饰上,作为唐朝外贸的拳头产品,釉下彩纹饰体现出了非凡的'中国创意'。早期的釉下彩主要是大圆斑和小斑点,还有一些文字和花纹等等。

后来随着瓷器远销国外,为了更好地贴合当地市场,进一步打开销路,长沙窑瓷器纹饰也逐步复杂了起来。工匠们用彩绘、模印、贴花等等工艺,打造出了绚烂繁盛的商业风格。

比如面对长沙窑瓷器对外销售的一大重要市场:阿拉伯世界,为了体现当地的文化,长沙窑可以提供私人订制服务:

考古发现长沙窑瓷器上有着中东风格浓郁的纹饰,包括频繁出现的骆驼和椰枣。除此之外,在'黑石号'这艘阿拉伯商船上还发现了刻有'真主伟大'和《古兰经》阿拉伯文的瓷器,应当是8世纪往返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向长沙窑工匠批量定制的产物。

另外,在如今位于伊朗的古城福斯塔特遗址,考古学家还挖掘出了具有埃及风格的长沙窑瓷片。装饰着精美的飞鸟纹和花草纹,呼应着埃及文化中对太阳神和飞鸟的信仰。

飞鸟纹的长沙窑

同时,瓷器纹饰还反映出,在成熟的市场销售情况下,长沙窑甚至催生出了早期的广告。在如今韩国国立博物馆中收藏的2件长沙窑三耳壶,壶上赫然写着'郑家小口,天下有名'。

看来郑家窑厂对自己的产品非常自信,也希望顾客能多多帮忙传播口碑。

写着广告词的长沙窑

而在所有的装饰中,与所有同时期名窑不同的是,长沙窑瓷器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瓷诗文化'。唐朝是诗歌的时代,而长沙窑瓷器把大唐文化最美的一抹侧影留给了今天的世人。

长沙窑瓷诗:《全唐诗》最美遗珠,每首都想发朋友圈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巅峰和灵魂,那么长沙窑的瓷诗则触碰到了普通人灵魂的深处。

在如今发现的长沙窑器物中,共存有约100首左右的唐诗。更加难得可贵的是,这些民间诗人的创作绝大多数没有收录于《全唐诗》和任何诗集,甚至大多数诗歌连作者信息都没有留存。我们只能推测可能是当地流传的民谣或窑工的即兴创作。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帝王将相与文人墨客自有诗集记录荣耀,但当我们附身阅读这些记录在瓷器上的无名诗歌,依旧能感受到那些无名作者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哀荣苦乐与喜怒悲伤。这些写在瓷器上的诗歌跨越时空岁月,依然可以熨平现代人内心里柔软的褶皱。

唐代装束复原

从题材上来看,走民间消费路线的长沙窑,与典籍里汗牛充栋的宏大叙事不同,长沙窑瓷诗最常出现的是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与甜酸苦辣。内容包括情感婚姻、离情别绪、人生规划、世态炎凉、伦理道德等等,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朋友圈一样。

另外,诗的体裁大部分是五言小诗,尚没有发现刻意追逐的格律,读来节奏明快,不求对仗。词汇使用的也比较少,基本看不到那些'镂玉雕琼'的诗歌语言,虽然平白如话却率真质朴,咀嚼起来隽永清新,自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千年前的'国风朋友圈”金句:

'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

男人应该志在四方,世界这么大,咱们去看看!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这首诗脱胎于六朝时期的子夜吴歌,可以作为春游的BGM背景音乐使用了。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唐朝女子称呼男子为'君',可见这首诗出于一个女人的倾诉,讲述了一段超越年龄的爱情。

他们两情相悦却面对来自世俗的种种阻力,一切都因'我生迟'而'君生早',充满哀婉与惆怅。年龄的鸿沟难以逾越,一场苦恋却无法相守终生,满头白发辜负了豆蔻年华,唯有在岁月流逝中独自感伤。

整首诗实际上只使用了9个汉字,'极简风'的写法下,意蕴却极为婉转,字字流淌相爱后的无奈。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男人为闯事业远走他乡,经年不归,留下许多离愁别恨,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

'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

这首诗难得地留下了作者信息:张氲。他自黑没田种没酒喝,但这就又能怎样?尽管生活落魄家境贫寒,但诗人一笑了之,豁达面对富贵与贫贱。这种生活态度令人不由自主想起几百年后的唐伯虎,那句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一树寒梅南北枝,每年花开不同时。南枝昨夜花开尽,北内梅花犹未知。'

幽默的语气写出了四季花时流转的美妙。

'一日三场战,曾无赏罚为。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说到唐诗气象怎么能少了边塞诗?这首诗别具一格,虽然颇有盛唐边塞诗的气质,但实际上是安史之乱后百姓充满厌战情绪的吐槽,思乡念亲深重绵远。

'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

这首诗写的是唐朝民间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呼应着另一首唐诗名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竹林青郁郁,鸿雁北向飞。今日是假日,早放学郎归。'

唐朝学校放假了,小伙伴面对假日的快乐,一句“今日是假日”兴高采烈,是不是像极了今天的你?

'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日日斗量金。'

这句诗应该是定制礼物的贺词,千年前用来祝贺'开业兴隆'或'乔迁之喜'。

阿伦再说:

读到这里,也许我们会好奇,开辟了釉下彩瓷与瓷诗文化的长沙窑,是什么因素激励它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出如此别具新意的风格呢?

从历史上来看,这一切只因为市场的影响。在当时,邢窑和越窑受到唐朝官方认可,江湖地位不可撼动,留给长沙窑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而对于走平民市场的长沙窑,无论面向国内还是海外,只有不断推出新的花式,不断迭代发展新的产品,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这也成为了长沙窑生死攸关的发展战略。

在此战略下,那些从未留下姓名的古代窑工们,却在泥与火的淬炼之间,交融了盛唐诗歌灵感的光芒,创造了'文字与绘画'于一体的长沙窑瓷器。不但行走中国,漂洋过海,成为了盛唐'中国品牌'的开拓者和见证者,而且为陶瓷装饰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其首创之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启发了宋朝瓷器的发展。

最后让我们回到千年前的长沙窑窑口看一眼吧。只见熊熊炉火映红了无名匠人的脸庞,他一边啜饮着手里的酒壶,一边默念着心里的唐诗,还不忘忙着手里的活计。不知他会否预料到,1200多年后,他的作品会在远离故乡千万里的海底浮出水面。

而他心里的那句诗,虽然随窑火熄灭在历史中冷却,被《全唐诗》和典籍遗忘,但千年后在瓷器上闪耀着光辉,记录着那个'长沙窑,大唐造'的伟大时代。

我是作者史徒行者阿伦,关注我,分享走心历史,行走广大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