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23:别让自卑成为你的障碍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小我”一在,自卑就发作

△点击播放音频

【原文】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01

时或以才智”了凡又反省了。“时”就是经常;我经常干嘛呢?还经常觉得我很“日能”,“以才智盖人”,觉得我多懂啊,我啥也知道,我太明白。“你们不许说话,我要表达意见。”当然你不需要这样说,不需要这样做,但是你内在已经是这种感觉了。我就想把别人压下去,把我抬起来。这个叫什么?这个从现象上来讲叫“傲慢”。现象后面来讲叫“自卑”。认为我不被认同,我要争取认同。

你在争取认同的时候,你要观照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的感觉是那个在挣扎着寻找认同吗?如果你有挣扎着的心,“挣扎本身”你就不舒服啊。那个“不舒服”出现,你应该随时的看着它,你应该一直知道我的这个挣扎感,然后持续知道,直到它消失。这就是功课。

说“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什么叫直心直行?好多人一说“直心是道场”,很多人都以为“直心是道场”,有什么话就扑上去跟人家说,“你不对,我告诉你,你……”以为这就叫“直心是道场”,不是。“直心是道场”的“直心”和这个地方讲的“直心”不是一个直心。

“直心是道场”的“直心”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讲的“知行合一”。什么意思?我跟着我的感觉在行动,这个叫“直心是道场”。因为你跟着感觉在行动,是什么?是我的“心”和我的“行”合了,合一了。我就是心,心就是我,合了,所以叫“直心是道场”。

但是这个地方讲,一般人以为的“直心是道场”就是口无遮拦,想说啥说啥,想批评谁批评谁,这个不叫直心。那你说这个我也是跟着感觉在行动啊,那我告诉你,人家那个“知行合一”是跟着好感觉行动。你心里面就是想批评他,请问你的感觉好不好?你就看他,“我不说我气得不行。”请问你的感觉好还是不好?所以你马上就很清楚的,你只是觉得啥?“难道我就不说,我必须得说。”你“必须得说”,那个叫信念,那个不叫“感觉”。

所以什么叫“直心是道场”?就是你一定要观照到我的好感觉,我感觉不好,我持续知道着——格物它。我感觉好,我跟上它去行动,我把好的这个感觉做到。这是功课,这叫“合一”的功课。你跟那个“心”合了,合一的功课。但是如果说是你看谁不顺眼了,看谁怎么样,如果是这种情况,你不是要行动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是你需要格物的,需要观照的,所以讲“直心直行”。

02

后面又说,我还“轻言妄谈。”什么叫“轻言妄谈”?谁他都要点评两句,就叫“轻言妄谈”。走到人家家里面,“哎呀,我觉得你家的桌子摆的不好看。”去了人家家,人家家娶媳妇呢,“哎呀,你家这媳妇不行吧……你看,哪也是毛病。”——轻言妄谈;国家发个政策,他把政策批评批评;从哪又看了一句名人名言,他又跑到哪个场合上又给胡说八道一通。爱说两句——典型的自卑。忍不住,不说不行,忍不住——典型的自卑。

这个“自卑”,狠狠地观照,硬功课,这个功课过不去,修行都不算入门,门外边修的,都不算上路,只是听见“修行”这么个词。所以“自卑”这个事儿,反正我觉得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

我们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里面找一段,看一下关于自卑的描述。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旁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孟源是个人名,这个人叫孟源,字伯生,是阳明先生的一个学生。记载说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自是”,就是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我了不起。”你想,哪一个敢轻言妄谈的人觉得自己不行呢?轻言妄谈的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自是”。“好名”是啥呢?“好名”就是人家表扬的时候就舒服了,要是人家不表扬就火啦。就这种的,叫“好名”。

其实我讲“自是好名”,可能一说,好多人心里面就嘀咕,“哎呀,跟我似的。”但是后面讲了,“自是好名之病。”这个东西可是个病。为什么他说是个病?因为它障碍你的成长。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阳明先生好多次点评他,好多次告他,你那个“自是好名”那个病。

这段特别有意思,特有情节。“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今天刚把孟源批评完,就来了个朋友。这个朋友干嘛呢?“自陈日来工夫。”“自陈”就是自己陈述;陈述什么呢?自己平常做的功课,请先生来指正指正。

先生还没顾上说呢,源从旁曰,插嘴。“源从旁:‘此方是寻著源旧时家当。’”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这个毛病啊,你才找见我以前做过的那些事,就是你这个事儿跟我以前那个情况一样。就这么一段。意思就是我是过来人呐,我多有资格呀,就这么一句话。

结果他这一说,先生马上说“尔病又发。”你毛病来了啊!“尔病又发。源色变。”看到了吗?看他这个态度——“色变”,说明啥?脸上挂不住了,不愿意让人家说。为啥不愿意让人家说,因为还有个“小我”呢,一在自卑发作自卑说:“啊!你说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那边是老师,所以才有个拟字,“拟”就是准备;准备要解释解释。如果对面不是老师,恐怕就已经解释出去了,明白这意思吧。所以“议拟欲有所辨。”

刚要启动,正要说呢,先生又说“尔病又发你的毛病又来了。其实这两句说什么呀?“尔病又发;尔病又发”这两句说什么?这两句说孟源自己没有观照。你看不见嘛,所以你总是在事里面,就咱们讲扑到事里边去了。你钻进去,说:“我没有,我没有,哎呀你怎么怎么……”老是这种的。

先生一看这种情况,先生就跟给他讲,说因喻之曰。给他打了个比方。“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大病根”,什么叫大?我昨天讲“大本”,“大”的意思并不是说它有多大,是说它有多深入、多根本。这个病太深了,它对你的影响是终身的影响,(我这么跟你说,它对你的影响是生生世世的影响。因为你感觉不变,下一世一定带着这个东西。)

所以先生给他举了个什么例子呢?先生说:“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你可以想象一下,老大一棵树,伞盖一样,巨大的一个伞,就盖在大地上。然后你想,天上下雨,是不是雨水都被这大地吸收了?土地里面有点肥,是不是都被大树的树根吸收了?这叫“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的这个大根。”

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我在大树周围想种点庄稼,结果肥力全被它吸收了,你说庄稼能种成吗?种不成。

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你得把大树刨了,粮食才能种在那个地方。“不然任汝耕耘培优只是滋养的”否则的话,你花多少力气都种了那个树啦。你花的力气越多,树长得越好,庄稼还是长不起来。

诸位,什么意思?如果“自卑”这一个问题你不去解决,你所有的修行全部用来填“自卑”这个无底洞,全部用来填这个东西。

举个例子,我们昨天讲的,“哎呀,你这修了几个月就修的这么好,我都修了二十年了,我都是这水平。”你看他干嘛?他修了二十年,只不过想证明我有资格说我二十年。能懂我这意思吧?他变得自卑的更有资格了。自卑本身一点用都没有。直到什么?直到你把那个自卑的无底洞,把那个底儿一堵,你只有堵住那个窟窿,那个东西它才能成长。这个东西没解决,你做多少事儿,你修多少行,你做多少功课,你认识多少老师,跟多少老师照过相,不还是那个自卑嘛。

因为啥?因为你所有的那些积累都会用来告诉别人,“我强大了呀,我不自卑了呀。”都会用来干这件事情——粉饰自卑。有什么用呢?所以他这儿讲的什么?他这儿讲的叫“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是滋养了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如何生长的成?”为什么?因为全漏到这里面去了,所以这个事情老刺激了。

03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讲,第一件事,勇敢地面对自卑,勇敢地面对。什么叫勇敢地面对自卑?我们前面一直在讲,你感觉不好的时候,你要知道着,观照着,是这么讲吧。那么请问,自卑呈现出来的时候,你感觉好还是不好?你感觉很难受、很恐惧、很无力。理念上、逻辑上告诉你,要冲上去,应该承担,但是里面的感觉“哎呀,我不敢,我不行。”里面是这样子的。外面是要假装成一个孔武有力的样子,这个时候你知道“哎呀,我那个感觉来了,很不好的那感觉来了。”你需要知道着,持续的看着它。

但是问题是什么?问题是你不敢看它,你连看它的勇气都没有。你体会一下,有多少人敢看那个恐惧,一看那个恐惧,跑了,马上就跑了。跑了然后就骗自己,自己给自己洗脑,说“我没有恐惧,我没有自卑,我自卑啥,我是个勇敢的人,我是个学传统文化的人,我还能自卑吗?”他就变成这种了,这种的问题更可怕!为啥呢?因为你连那个问题都没有了,你把这个问题给遮起来了,看不见了。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什么?你需要做的是勇敢地看着它,而且持续的看着它。持续看多久?一直看到它消失。你说“哎呀,我都看了俩小时,终于消失了。”或者有人说“哎呀,我都看了一天了,它都没消失。”放心吧,这个问题你指望一两个小时就解决,指望一两天就解决,想得美。其实持续看,用不了多长时间,几个月保证解决。自卑——粗大的。

当然,你解决彻底的自卑的时候,就是彻底的自卑解决完,就是《心经》最后讲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是那个境界,彻底的那个。当然,我们假以时日,我们不对结果有需求,不对结果有期待。但是,粗大的那个自卑,我告诉你,真的几个月就能解决,我向你保证,只要你持续的观照,持续几个月,一定你会觉得:哎呦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你的恐惧感没了,粗大的恐惧感没了。遇上事情,你比如说上个台,要干个啥,原来里面那个纠结劲现在没了,现在你变得坦坦然然。

而且我告诉你,你会体验到《大学》里面讲的“在亲民。”这个感觉你会出现的,你会发现你看见那么多人,你的抗拒感没有了,以前你会很抗拒,“哎呀,我们不认识。”这是一种抗拒;另外一种抗拒是什么?“看不惯他。”以前是这样的,你到处都是这种看不惯的人,谁不管怎么做,你反正都能挑出他的毛病。

但是你那个东西一过的时候,你发现,你能接受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你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你过去学习过的,过去积累的那些东西,就好像拿着个笊篱一样,把它捞上来了。就是捞干的,干的出来了,它开始呈现水落石出那个感觉。自卑是水,“嘟”落下去了,你过去修行过的那个东西,“噔噔噔噔”呈现出来。以前全在水里头沉的,修多少都是时间积累,只不过是告给人家,我修了二十年,只不过是这。

但是你那个自卑处理完了,过去积累的那个东西“噔噔噔噔噔”呈现,开始对生命起作用,这是一个极大极大的收获。所以我特别强调:自卑是人生修行里面的第一道功课

其实从能量层级表上来看,灰色地带全叫自卑。有的人自卑到我不承认自己自卑,很多人不知道,我记得上次跟谁说,我忘了是谁了,有几年时间了,他当时跟我说个什么事,我脱口而出,我说“这就是你自卑。”我话音刚落,人家就翻脸了:“你才自卑了!”我说“对对对对对,我自卑。”什么意思?接受不了自卑,自卑到不能接受自卑。这个是我们很多人的状态。所以,面对这个话题一定要勇敢。

你看人袁了凡就很勇敢,“追省良久”,很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让人家劈头盖脸问了一句,“哎呀,我追省良久。”他想想。要是换了别人,“汝自揣怎么怎么的。”我们会怎么说?我们说:“没有啊,没有啊,我哪知道咋地回事了?”你马上就扛住了。他不扛,他马上受了。

04

他反省完了以后说:“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这么一看,哎哟,这不就是福报太薄了嘛。什么叫福报太薄?就是你接受的越少,福报越薄。就是你的接受感越少,你的福报越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经常什么?经常叫抗拒感。东西一来,“咔”就顶住了;东西一来,“啪”马上就给他返回去了。然后他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很有本事。“你看,看我言语多伶俐啊,看我动作多快啊,我一点儿亏都不吃。言语上的亏都不吃,感觉上的亏都不吃,所有亏都不吃。”但是你的接受感太少了。接受感太少,你就没有福报。

所以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叫“量大福大”。什么叫“量大福大”?“量大”就是我能接受越多;“福大”就是你关于幸福的体验就会越多。

刚才讲的说“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就是我能量这么低,我还考什么科第呀?这一段讲的是关于科第的反省。

欢迎留言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