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成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

(0)

相关推荐

  • 【恬淡之声专栏|诗歌朗诵】(第38期)丨张英《苏家妈妈——访玉河薛太夫人墓》

    [恬淡之声专栏|诗歌朗诵](第37期)丨陈炳生<故乡的乳名有多重>(外一首) 文/张英  朗诵/田园 但军 [作者简介]张英,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四川三台人,现居绵阳.诗歌作品散见于< ...

  • 让他三尺又何妨

    张英,清代大学士,礼部尚书.他的家人在故乡桐城修建宅第,与邻居方家因地界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张英获悉此事后,立即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中. 诗云: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 ...

  • 视频:桐城六尺巷实拍

    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其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起因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但两家都是祖上产业,时间久远了就变成胡涂帐,谁也不让谁,因此就告到县衙去.    这时张相府 ...

  • 潘强国: 六尺巷里寻“礼 让”

    六尺巷里寻"礼 让" 文/潘强国 中秋当日,我也算是难得一闲,早晨起来冷不丁的想吃六尺巷旁边的大饼卷油条.我与妻约好,她买菜,我便去买早点啦.好不容易排队买到了二套大饼卷油条,我兴 ...

  • 【羽化】舍得,有舍才有得

    舍,于人是慈悲,于己得精进,以舍为得,无处不春风. --星云大师 舍得一词,为何将"舍"放于前,而把"得"放于后?这要追溯到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 ...

  •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看完后明白了!

    这句话是一首诗的其中一句.典故出处版本众多,主要有2种.流传最广的是第1种. 全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1.与清代人张英有关 张英,安徽桐城县人.张英 ...

  • 典故《让他三尺又何妨》

    点击上面的<手绘风俗风情> Комиксы и  сказки 并加关注即可看更多内容 *************************** 手绘风俗风情   2019年第五十三期总第2 ...

  • 每日鉴赏|让他三尺又何妨

    谜面:"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谜目:城市连历史街区,卷帘格 谜底:成都 宽窄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语出清代大学士张英.清康熙年间, ...

  •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有两个版本,但以张英的版本最有出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众多的版本中,张英的官最大的原因. 下面来看这两个版本的"六尺巷". 一.清朝&qu ...

  •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 ...

  • “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子引遐思

    傅斯年陈列馆前,时常有公交车停靠.在这里设站,聊城人对乡贤的敬重,一望可知. 陈列馆是一个多进的大院子,从前为傅氏家祠,门匾题有"状元府第".这位状元是傅以渐,做过武英殿大学士,论 ...

  • “气壮山河”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主人公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

    中孚鉴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56分钟前 关注 "气壮山河",比喻一个人豪迈之气,犹如高山大河那样雄伟壮观,这个成语就是形容气概豪迈,有压倒山河之气势. 那"气壮山河&qu ...

  • 徐达被朱元璋赐蒸鹅自尽的典故出自哪里?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

    徐达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民间一直有一个说法,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大将军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朱元璋是怎么害他的呢?徐达晚年背上上了一个毒疮,需要禁食酒肉,而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