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用“熟悉”教学生阅读与写作
天津岳春光老师如此讲:
拿学生不熟悉的材料进行教学,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因为这样教师有先知的优势,容易享受权威的焦点效应,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其实,对教学帮助不大,对学生也很难起到训练的作用——学生往往事先不知道,而后续也没有强化手段,最后只不过是风过耳。
我的读后感《用“熟悉”教学生阅读与写作》
最后是不是全部学生都“风过耳”了?这不好说。因为个体有差异。
“拿学生不熟悉的材料进行教学”没有可取之处吗?当然也不是。前几天我去讲课,讲绘本《胆小的老鼠》,当老鼠姐弟遇上了大黄猫,结局如何?请同学猜测(如果你是作者,接下来你会怎么写),效果就很不错。
但我接受岳老师的话,觉得它有道理。我也多次听身边的老师朋友说这么个情况——公开课多用学生不熟悉的材料,而非课本上的内容。
用学生不熟悉的材料,即陌生。陌生就有新鲜感,能吸引人(不止吸引听课学生,也吸引听课老师),且方便老师在关键处抖包袱,那么一节课就有了亮点,课堂效果就显出来了。至于这效果是“外行的热闹”还是“内行的门道”,另说。毕竟有时候上课就是表演,气氛会作为课堂好坏的评判标准。就像,我一直相信写作需要安安静静,静而有得,可很多写作课是热热闹闹的。
岳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想到几个“熟”:熟悉、熟能生巧、熟视无睹。
我以为,熟悉是“知其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得新知,且可以由此延展开去,举一而反三。学习应该是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的,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圆。
我以为,“熟悉”是可以分层次的。
对多数学生来讲,他们所熟悉的——不过是材料的“表面”“皮相”,读了个来龙去脉,知晓了具体内容。这只是第一层熟悉。
而一则材料,可分三层:中心、结构、素材(从写作角度看是立意、布局、选材,读写一体两面。在语文上,一则材料还有更多的知识点可以讲解。)。一则材料如一个人,可分灵魂、骨架与皮肉。熟悉材料的“皮肉”是第一层的熟悉,皮肉附在骨架上,能把一则材料的骨架取出来,如《西游记》是唐僧师徒历经81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就到了第二层熟悉,即读到具体文字的背后去。
第三层熟悉是迁移运用。如读了《西游记》,得了八个字:目标、努力、失败、成功。这八个字,既可以用在考场上写作文,也可以用在生活中做事。学以致用才是目标。
“熟悉”会有两个走向:一是熟视无睹,不以为然;一是熟能生巧,知其所以然。
熟视无睹,不好;熟能生巧,“无他,唯手熟尔”,常陷于经验之谈;知其所以然,才透过现象见本质,“擒贼先擒王”。
我给语文老师去讲课,也常拿《小蝌蚪找妈妈》做例子。因为大家都熟悉,所以可以更专注地讲到文字背后去,才能够见其本心,让老树也发新枝——知其所以然,“哦,原来如此”。
讲“熟悉”,拆开来看看。
什么是熟?熟就是透,想要透,得慢慢煮,少不了“四点底”作煎熬。
什么是悉?心上长出禾苗来,禾苗结了两粒籽。粒粒皆辛苦。
教学就是要“熟悉”——给学生烧熟了、讲透了,就容易在他们心田播种,春耕秋收,欣欣向荣。
读与写,一立意、二布局、三选材。这三者是实际操作上顺序可调整。实践出真知,多多实践,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