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解小学作文——“彩色的梦”第二段仿写指导设计
“彩色的梦”第二段仿写指导设计
王国均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指导目的:让绝大部分学生学会仿写一个诗段。
指导重点:提供支架,让学生详尽而透彻地掌握本诗段的遣词造句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仿写。
指导步骤:
第一步,反复朗读,独立学习。教师告诉学生要模仿诗歌的句子和段落,要求他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仿照范例填写“诗段词语、句子特点发现表”。
诗段词语、句子特点发现表
我发现的特点 |
||
特点一 |
第一句提到了一个地方。 |
|
特点二 |
这段诗歌用到了绿、红和蓝三种颜色。 |
|
特点三 |
||
特点四 |
||
特点五 |
第二步,集思广益,囊括特点。
教师要求学生报告他们的发现,提醒学生注意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发现,学生发言的顺序:根据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由弱到强地点名发言,能力弱者至少叫三位,中等者二位,能力强者二位。最后请全班别的同学报告他们的发言。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好上面带有范例的“诗段词语、句子特点发现表”(也可以事先在一张大白纸上画好表格),等学生汇报时,可以逐一添加,也可以根据预设的内容在相应的位置填写学生也想得到的内容。那些教师没预设到的内容可以逐一填写到特点七及之后,而学生没想到的,最后可以由教师补充,但是教师要特别提醒这个特点可能是诗歌仿写中的难点,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
下面是教师预设的一些发现,如果学生还有新的合理补充,则不吝表扬学生。也许学生能想出八个或九个特点,这样更好!
诗段词语、句子特点发现表
我发现的特点 |
我打算写的词句 |
|
特点一 |
这段写的是春天的景象。 |
|
特点二 |
第一句提到了一个地方。 |
|
特点三 |
这段诗歌用到了绿、红和蓝三种颜色。 |
|
特点四 |
用的三个形容词都带有个“大”字。 |
|
特点五 |
草坪、野花和蓝天由低到高地写的。 |
|
特点六 |
最后一句跟倒数第二句用的是同一个“蓝”字。 |
|
特点七 |
最后一句要用破折号把句子拆开来写。 |
|
特点八 |
第三步,依据特点,聚沙成塔。根据汇总好的特点发现表,教师在右栏第一行写上“我打算写的诗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提问进行思考,要求尽量跟别人想的不一样。教师的提示或提问如下:
我发现的特点 |
教师提示或提问 |
|
特点一 |
这段写的是春天的景象。 |
你打算写哪个景象?可以是别的季节,也可以是节日(做一个节日的梦是不是也可以?)或者特殊天气(如暴风雨前后、下雪等等)的景象 |
特点二 |
第一句提到了一个地方。 |
你的第一句打算选一个怎样的地方?可以是田野,也可以是家里天上、沙漠、原始森林甚至穿越到古代或者童话发生的地方。 |
特点三 |
这段诗歌用到了绿、红和蓝三种颜色。 |
你打算用哪几种颜色?最多只能重复课文中的一种颜色。 |
特点四 |
用的三个形容词都带有个“大”字。 |
你用的三个形容词可以都带有个什么字? |
特点五 |
草坪、野花和蓝天由低到高地写的。 |
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可以由低到高,还可以有什么样的顺序?试一试。 |
特点六 |
最后一句跟倒数第二句用的是同一个“蓝”字。 |
你打算用的是哪个颜色的字? |
特点七 |
最后一句要用破折号把句子拆开来写。 |
你做到用破折号把句子拆开来写了吗? |
特点八 |
机动 |
第四步,请学生将我打算写的词句串联起来,即可形成诗段。教师指名写作能力弱与中等的同学念诗句,要求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尽量避免跟这些同学写的词句雷同 ,边听边修改,最后让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相关阅读链接
这个跟语文书上不一样,就看看
一点记录
在《简单的仿写,要看到它难在什么地方》一文中,我最想表达的是,提高仿写的质量,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不是增加仿写内容表面上的难度,而是从适合孩子仿写的内容中,找到有助于提高写作思维能力的东西。
王国均教授看过之后,说:“同意你的前半部分结论,但不同意提高思维能力的观点。”他认为,二年级的学生,放着该教的不教,却要教高难度的思维。有缺位,就必然有越位。二年级的学生,应该玩的是词语,词语是焦点,其次才是思维。把词语玩个明白透彻,段落、结构甚至思维类的要素放到后面的年段吧?
“有缺位,就必然有越位。”这话值得我们深思!反之,似乎也亦然。但我坚持——思维也有适合二年级的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这里有思维;春天到了,有什么东西,它们怎么样,这里有思维;词语不是孤立的,词语要玩好,思维少不了。
王教授表示,选择词语的逻辑问题,不可避免涉及思维。
其实,我理解王教授的意思。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教他们什么东西需要有一个侧重,应该跟二年级学生的能力相匹配。“教”不能是单向的,而应与“学”双向交流。
写作,写的是思维,是逻辑。——这个,我讲过很多很多遍了。昨日看到王力也曾讲,学生的文章写不好,主要是罗辑思维问题。我以为,课堂上应该循序渐进,不能限于表面功夫,而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才是学懂了。“知其所以然”必然涉及逻辑思维,当然,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做深与浅的调整。
我很好奇,如果请王教授来上这堂仿写课,他会怎么设计?
他是行动派,他用教学设计来表明他的看法。
王教授如此设计,很实在,也很实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歌的特点,课堂上师生交流来生成,而非灌输,则水到渠成;找到了诗歌的特点,也就找到了仿写的支架,循序而渐进;什么是可操作、可复制的学习设计,这就是!它的背后自然有很多理念和策略的支撑。
谢谢王教授!
各位老师,可以拿这个教学设计去上一课。
简单地讲,写作中的逻辑,就是因果关系,也就是我讲的“证明”;写作中的思维,就是透过文章(现象)看到文章的筋脉(本质)。“证明”为骨,“聪明”为丰腴;逻辑、思维为骨,体验、感知为丰腴。
QQ群:528037856
微信号:congmingzu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