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逃离新西兰的《霍比特人》(下)

很多慕名而来的影迷都知道有一个霍比特村,这个地方就在北岛的玛塔玛塔小镇附近,本来籍籍无名的一座小镇因此也飞黄腾达起来,根据疫情之前的不完全统计,霍比特村的年访问量高达骇人的八十万以上,并且提供了非常多的工作机会。其实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一座私人农场而已,在《魔戒》拍摄之后得到了保留,这一次为了拍摄新的三部曲更是进行了更新建造,政府甚至临时征用了军队来帮助改造,最终将这座农场变成了完全符合影迷们心里的霍比特村,夏尔村,袋底洞,小桥流水,绿龙酒吧等耳熟能详的特别景致,来观光的游客都集中乘坐到外面涂有电影剧照图案的大巴车上,统一拉进霍比特村内,然后由专业的向导带领一路浏览,过程中讲述电影拍摄时的奇闻轶事,等于重温了一次美好的故事。

除了霍比特村外,电影还光顾了诸如皮欧皮欧,若佩胡山,包括南岛的尼尔森、罗盘河、特维泽尔、库克山和牛奶湖等著名的景点,实际上除了这些美丽的风景能够完成剧情要求之外,也有一种借机推广新西兰风光的植入意图,因此这也是电影人与政府之间的一种默契和心照不宣,谁也不能否认,一部《泰囧》之于泰国,一部《囧妈》之于俄罗斯,包括一部《只有芸知道》对于新西兰的重要意义。与其他的经济实体不同,电影之于新西兰的意义非同寻常,作为主打自然风景优美的新西兰旅游早就打出了100%纯净新西兰的口号,几乎每一部与新西兰有关的电影都会为这个仅有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带来大量的游客和不菲的收入,这对于一个初级产业为主的国家来讲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对于新西兰相关的电影都会提供补贴,凡是符合内容要求的电影,有关部门都会提供20%的现金补贴,像《霍比特人》更是达到了25%的比例,这样也吸引了很多电影选择到新西兰取景拍摄,包括著名悲惨续集的《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这部续集只拿到了豆瓣4.8的分数,我觉得仍旧给高了。

豆瓣评分方面,《霍比特人》系列显然不及魔戒三部曲,每一部几乎围绕着8.3分左右,也引起了不少影迷的吐槽,毕竟单薄的剧情支撑474分钟的时间终归让人有些韭菜的感觉,但其实这次的票房虽然与魔戒三部曲差不多,但总投资却翻了一倍还多,除去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么一部预先张扬的巨作几乎等同于唐僧肉一个概念,所以能拍到这种程度就天舒看来已经几乎可以算是完美了,是一部完全合格的商业类型之作。

题外说几句新西兰的工会,新西兰在劳工保护方面在世界上处于极为领先水平。1909年,新西兰劳工联合会成立,1935年,当时的工党修改劳工立法,实行工人强制加入工会制。而新西兰工党就是以工会作为强大基础建立起来的。1930年代后,全球性的萧条和失业给这块土地同样笼罩上了阴影。当时的新西兰政府拒绝接受“劳工天堂”的核心观念,先后削减了公用事业的工资以及小额家庭津贴,这让劳工阶层积累了愤怒,为一个中间偏左的工党诞生提供了温床。工党早在1916年就已经创建,工会一直主要分为激进的社会党和温和的独立政治劳工联盟两个组织,经过数次合并与分裂,在1916年合并形成现在的工党。工党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J·萨维奇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原籍澳大利亚,是一位爱尔兰裔的天主教徒,在1935年,他率领的工党宣布了自己的目标:运用“自治领令人羡慕的资源”以使“过去五年被剥夺了各种必需品的人民重新达到体面的生活水平”。同年,工党以压倒的优势赢得选举,并成功将新西兰从萧条的泥潭中拉扯出来。萨维奇成为首个工党总理,他于1940年去世,深受纪念,现在奥克兰还有一座工党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萨维奇的功绩。工党是偏爱福利政策的,对于劳工保护的努力也是源自核心利益,于是新西兰在随后的数年中成长为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同时赋予了劳工极高的权利。如果出现劳工纠纷,基本上不用说的,代表弱者的劳工大概率赢得与资本家的博弈,从这个角度,在新西兰做个老板才是弱者。现在的新西兰执政党就是工党,这是国家党连续执政四届之后,新西兰人民重新选择的结果,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工党领袖还有中国人比较熟知的海伦·克拉克,这同样是一位女强人,并且以外交渠道知会中国政府从而掀开中国的“大头娃娃奶粉事件”而令人难忘。当然,强大的工会和工党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成本以及投资的信心,因为对于劳工保护与投资利益之间显然是一对零和的矛盾。所以这次《霍比特人》差一点就因此而与新西兰失之交臂了。

话说回来,行走在原汁原味的霍比特村,指点给孩子看看矮小而精致的小屋子,晾晒在山坡上的矮人衣服,各种逼真的道具,如果还能跟孩子一起回顾一下电影中的精彩桥段,还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童话之旅呢!

------------------------------------------

这个系列是天舒为YouTube自己的频道做的文案,基本不配图,以便大家观看顺畅,如果:

想看到油管上天舒的视频,请移步YouTube,搜索“新西兰天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