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尽显复调手法之精妙!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720年,是巴赫写给他自己的。当时巴赫正经历丧妻之痛,这部作品可以认为是巴赫对他自己的鼓舞之作。是巴赫作品比较少有的激情之作。此外,由于当时古典派的协奏曲形式尚未确立,合奏协奏曲正极盛一时,所以保留有浓厚的意大利作曲家的协奏曲风格。

第一乐章,无速度标记,通常按快板演奏,2/4拍,a小调,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乐曲照例由一个支配整个乐章的基本主题开始,该主题具有果断、有力的特点。

第二乐章,行板,4/4拍,C大调。乐曲充满了深刻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低声部循环反复的固定音型,上方声部同样周期的旋律起伏,仿佛意味着宇宙间天体运行、四季更替的永恒钟摆,营造了深沉而虔诚的宗教性氛围。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9/8拍,a小调。在经过了充满哲理的沉思后,最后需要放松一下。乐曲采用了热闹的三拍子吉格舞曲作为终曲,活泼而富有弹性的舞蹈节奏非常鲜明,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其中还暗藏着精湛的复调技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这首近乎无瑕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巴赫当时仅作为一位“很懂对位的管风琴师”,以平常人的超脱心态,在不经意间塑造了令后世难以超越的乐观、朴素、雅致而又渗透着宗教虔诚的音乐形象。

两端的快乐章反映出巴洛克协奏曲的高度成熟,其中巴赫通过娴熟的复调手法对主题动机进行充分展开营造出了同时代作品中罕有的戏剧张力与表现力。而中间的慢乐章折射出巴罗克时代节奏体系和旋律风格中“控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乐曲以妥帖的音响语言近乎完美地象征着人世天地间方正与曲折、阳刚与阴柔、执著与随意,乃至男性与女性、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复杂纠葛。我们当然不知道,巴赫在创作此曲时是否明确意识到如此深遂的象征意味。但纯音乐的优越之处恰恰在这里——它什么都没有说,但它说得比任何语言都更加透彻。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谱》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弦律公众平台
谢谢观赏
弦律
与您共享
弦乐旋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