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玄武门之变(二) 如果李渊有机会说话
如果李渊控制着局势,他的御用文人,会如何写唐初这段历史呢?
说到大唐帝国的建立,肯定会这样说,李渊是一个算无遗策、绝胜千里之外的旷世大英雄;在他的带领下,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创建了大唐帝国;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统一了天下。这种成就,翻开中国历史,也是罕有人能及的。
当然了,类似的说法,实在有诱惑不逞之徒窥视皇权的嫌疑,所以史书还会反复强调一点,那就是李渊能取得这种成就,绝不是简单的因为他神功无敌,更是因为他血统高贵、天命所在。
至于说到李渊与几个儿子的关系。肯定会这样说,李渊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慈父,在他的悉心教导、培养下,几个儿子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类似的内容,是我脑补出来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专业历史圈之所以普遍认为,李唐开国历史经过了李世民修改篡位,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一本非常权威的李唐开国史书《大唐创业起居注》,流传到了后世。
《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书于玄武门之变前。而在这本历史书中,李渊才是大唐开国的真正主角。
《剑桥中国通史》是这样说的。
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歪曲之处做出订正。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名叫温大雅,他是李渊的机要秘书。
在这种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李渊,是一个英明神武、绝胜千里之外的英雄形象,他才是大唐帝国的真正创业者。相对而言,李世民只是一个配角,其戏份、与作用,并不会多于李建成。
《剑桥中国通史》是这样转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他的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书上的李渊;温大雅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根据《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的李建成
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大唐起居注》中所写的内容,感觉它更符合情理、常理。
要知道,李渊七岁就袭爵唐国公;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历任各种省军级职务。在地方,李渊当刺使、太守;在中央政府当过少监、卫尉少卿。
隋炀帝末期就更不得了。开始,李渊以弘化郡留守的身份,兼管关西十三郡的军事。
后来,李渊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坐镇战略要地晋阳,负责了许多军事行动,按《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说法,李渊一度打得突厥人闻风丧胆。
“自尔厥后,突厥丧胆,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
晋起兵起时,李渊已50岁了。
这样一个资深的豪门大佬、军政大佬;军政经验自然是非常丰富的;而李世民呢,只是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小伙子。
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史书中,这个资深豪门大佬、军政大佬,遇事跟个没头脑一样,事事被20岁的儿子牵着鼻子走;这可以想象吗?
而《大唐起居注》中所写的内容,看起来就比较合情合理了,那就是李建成、李世民都是在慈父、严父指导、监管下,共同学习实践的有为青年。
在李建成、李世民率军第一次出战时。李渊是这样对他们说的,这是你们人生第一次大战,希望你们好好表现,因为大家都在看着你们。李建成、李世民都说,我们不会辜负您长期以来的悉心教育。您放心好了。
《大唐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时文武官人并未署置,军中以次第呼太子、秦王为大郎、二郎焉。临行,帝语二儿曰:“尔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瞻,咸宜勉力。”大郎、二郎跪而对曰:“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家国之事,忠孝在焉。故従严令,事须称旨。如或有违,请选军法。”帝曰:“尔曹能尔,吾复何忧。”
后来,在高级军事会议上,李渊总是循循善诱的让李建成、李世民发言;他们发言有可观之处,李渊总是不失时机表示的赞许。
《大唐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等,而谓之曰:“以天赞我而言,应无此势。以人事见机而发,无有不为。此行遣吾当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来之理。诸公意谓何“.....帝顾谓大郎、二郎等曰:“尔辈如何?”......帝喜曰:“尔谋得之,吾其决矣。三占従二,何籍舆言。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
这样的李渊,在李世民的笔下,就完全成了另一副样子。
总而言之,李渊为什么要起兵呢?是因为李世民给李渊设了个套。
话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李世民的设计下,李渊把隋炀帝的女人给睡了;李渊知道这件事后,当时就吓得不知所措了,因为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在这种背景下,只能任由李世民摆布,宣布起兵造反了。
类似的内容玄幻不玄幻?足够玄幻,但传说中的正史就是这样记载的。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唐高祖初为晋阳留守时,宫监裴寂私以宫人入侍。后太宗起兵,使寂以此事胁高祖,谓“二郎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发族诛耳。”高祖意乃决。
起兵之后不久,李渊就犯了严重的战略性的错误,如果不是李世民极力坚持正确意见,李渊当时就要玩完了。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高祖乃悟而止。
关注公众号 关注泪痕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