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包饺子蒸年糕,户户张灯结彩;走亲访友,欢聚酣饮,家家喜气洋洋。但春节期间也潜藏着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中老年朋友素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朋友更应该提高警惕。开开心心过大年!

1、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症状

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2、心血管病高发的原因

春节期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我们归之于三点:一是寒冷,二是情绪,三是饮食。

  春节一般是在立春节气前后,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中医上讲,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从而出现虚寒的症状;寒性凝滞,容易导致经脉阻滞不通,出现疼痛的症状;有肢体活动不利的表现。我们应随时关注气候变化,注意日常保暖。

  情绪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中医称之为“七情致病”。七情,分别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新春佳节,亲人团聚、娱乐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会引起情绪波动。强烈而持久的情志刺激会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体正常功能失调,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黄帝内经・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饮食因素引起疾病发生,我们称之为“饮食失宜”。方书之祖《伤寒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节日期间,或是觥筹交错,饮食过多,积食内停,气机阻滞;或是过于忙碌,废寝忘食,以致营养缺乏,气血生化不足。另外,食用存放过久变质的食物,或是饮食过于生冷油腻,都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进而诱发疾病。

  其它一些因素,诸如过度劳累、漏服药物、嗜好烟酒等也会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3、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调护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

a.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b.患者晨练应注意的问题

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

c.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d.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e.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1)血压控制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可下降90%。

(2)血脂控制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f.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g.坚持随访复查

随访复查是指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或者病情比较轻微,可以选择采用观察病情的方式,如果患者在之后的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异常的情况,需要随时的就诊,如果患者在回医院复查的时候进行抽血化验,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那么患者可能是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