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和人性对着“干”?(二)
如果您是一家大牌服装公司的老板,一次在生产车间视察工作时,发现有几个工人在“禁止吸烟”的标识下抽烟。 而且,这几个人已是“惯犯”。
此时,你会作何选择?
指着“禁止吸烟”的牌子向那些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然后破口大骂!
直接罚款!
和颜悦色地走到那些工人面前,拿出烟盒,给他们每人一支雪茄,并且说道:“嗨,弟兄们,别谢我给你们雪茄,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吸烟,我就更高兴了!”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我们来一起分析下三种选择可能导致的后果:
您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板,无论是直接羞辱还是通过制度去责罚员工,都可能会出现两种可能:
员工们迫于权威或生存的压力等暂时服从,但心生怨恨。说不定,您一转身,他们又大摇大摆地继续抽烟,背后议论纷纷了!
直接和您发生正面冲突,引发报复或辞职。
而第三种选择——在充分尊重对方(给他们雪茄)的基础上间接地批评对方,会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您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包容,然后心悦诚服地主动选择改变,以符合您心中的期待。
启迪多元思维
为什么批评会让人不舒服?
大部分人对于外界的评价都是很敏感的。无论他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批评,我们都会非条件反射地联想到自己,然后浮想连篇……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中,“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乃一个人的高级需求。而批评之所以会让我们不舒服,是因为它不仅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甚至威胁到了我们存在的根本。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用“罐子”形象地比喻“自尊”或“自我价值”。
01
罐子满时
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存在价值,并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此时,人的状态是富有朝气且高自尊;
02
罐子空时
意味着我们的价值没有得到外界的肯定,以至于我们找不到存在感,充满了自我怀疑、挫败感和自卑;
03
罐子过溢时
会不堪重负,无暇顾及外在的世界,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卑”和“渴望获得外界认同”的心理,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哪怕是一个现如今在外界看来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人,他们如今挥金如土的所谓潇洒和自在,也可能是在儿时极其贫困所导致的强烈的“自卑感”的驱动下,所呈现出来的“反面”的表象;而他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财富也只是希望获得外界肯定的一种途径而已。
在认清了人性的弱点和需求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批评的强大“威力”了!
外界的批评一方面会击碎我们“自尊的外衣”,让我们的“自我价值”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会使得“昨日重现”,让我们再次直面那些引发我们产生自卑感的弱点、不足和一些伤感的回忆。我们仿佛又听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否定,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穷得揭不开锅”的自己……然后,批评会不费吹飞之力地摧毁我们心灵的防线,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折磨。
为了尽快恢复自己在外界中的形象,证明自己的合理性,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我们会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为自己极力辩解,甚至不辩解直接对抗。
而一个人的情绪越激动,则意味着他的“罐子”被威胁的程度越高,被掏空的速度越快,对立感越深!
尽管我们为自己辩护的内容不尽真实,但人在情绪激动时,是很难自我觉察的。
正心正举
人性的弱点和需求大抵是相通的。我们生而为人,就是——
一个不完美的存在;
一个“观念”和“欲望”的奴隶;
一个尽管“可怜”但同时又努力追求着自我实现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角色。
所以,对于“如何批评对方,影响他人的意志,而不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让对方积极主动的接受并改变”,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给出了几点建议:
用称赞和真诚的欣赏作开始。
躲开正面的批评,间接地暗示对方的过错。
在批评对方之前,不妨先谈谈你自己的错误。
用建议、商量、征求意见的口吻而非直接的命令。
如,“你不妨可以考虑一下!”、“你认为那个有效?”、“你以为如何?”、“或者我们这样做,会不会好一点?”
顾全对方的面子。
称赞最细微的进步,而且称赞每一个进步。
给人一个美名让他去保全。
用鼓励使你要对方所做的事好像很容易做到。
使人们乐意去做你所建议的事。
拨迷见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反之,己所欲(受到尊重、价值被肯定和认可),请“慈悲地”施于人!
开启自在之门
有这样一句古语:“如果不给一条狗取个好听的名字,不如把它勒死算了!”
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竭尽其所能,保持别人赠予他的美誉。
美国星星监狱的狱长劳斯说:“如果你必须要去对付一个骗子、盗贼。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从根本上制服他,那就是假设他是位规规矩矩的正人君子,待他如同一位诚实、体面的绅士一样。那么,他会感到受宠若惊,会很骄傲地认为有人信任他,然后自觉地改变思维和行为。”
此乃顺应“人道”的结果。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和人性“对着干”!
慈悲他人、满足他人——富足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