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东西方艺术,你懂的!!!
文丨苏朋 · 主播丨涂山
壹
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向内探寻
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财产为个人所有,私有制观念深入人心。自我与集体的关系产生对立,人们陷于矛盾冲突中。
1899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潜意识研究进入新领域。随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满目疮痍的城市刺激了情感表达,众多艺术家在真实景物与个人感受中寻找全新的诉说方式。
贰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的兴起
美感与舒适哪个更重要一直是建筑家们关注的焦点。
过去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通常与圆柱,半柱,腰线与线脚密不可分。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推动了社会进步,却也消弭了手工制作中蕴含属于人的独特性与生活气息。批评家们对于工业革命造成的手工业普遍衰落痛彻心扉,一些人梦想完全改革工业,用富有情感的手作物替代千篇一律的批量化生产。他们的呐喊与发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完全的“返璞归真”并不可行。那么一些全新的材料譬如铁,玻璃,是否也可以标志出一个年代间独特个体的存在呢?
同时,在抛弃繁复的装饰品后,落到构建建筑本身目的上的关注点转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住宅,剧场,医院,学校,根源是为人们服务。有机建筑观念就此形成,一所房屋必须向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一样,从人们的需要和地区的特点中产生。
叁
物哀(物の哀れ)的演化
物哀理念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意指认知与感情二者相互吻合时产生的和谐美感。
江户时代也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武家统治的封建时期。戊辰战争后,幕府政权被推翻,明治天皇掌权,史称“大政奉还” 。
第二年一月,明治维新开始,于文化方面,明治政府提倡“文明开化”政策,向资产阶级文化靠拢。
面对着时代更迭,日本文学家们对新旧文化的思考不断深入。本质上是对个人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感受的探寻。当手可以被机器替代,传统可以被改革,人的独特性与价值又在哪里呢?
《雪国》中描述了一个相似的困境,岛村爱着日本传统的长歌与舞蹈,也深知多年以来歌舞技停滞不前。他想去研究西洋舞蹈从中获得启发从而改良,却并无信心。只能沉浸于想象,欣赏文字与图片中虚幻的舞蹈。
叶子的死亡正是物哀式的解决方法,既然生为虚无,死为虚无,那么终结时瞬间的美就是意义与永恒。
肆
融入国画技巧的发展
虽然短缩法也可以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近大远小的数学法则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由布鲁内莱斯基发现,绘画中称其为透视法。透视法的发现,标志着西方绘画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其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也对之后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们的努力下,艺术解剖学成了专门的学科。等到卡拉瓦乔采用光影对比处理作品,伦勃朗见贤思齐以明暗对照成为自己的标志后,西方绘画有了完整而全面的技巧与手法。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亚欧大陆间有了频繁的交流。
绘画领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国画与油画差别极大,在技法,也在文化。是全盘接受还是固守传统,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面对着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
最终,人们走了第三条路。
1920年,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发表。提倡写实,明确倡导现实主义。更主张把西方绘画技巧化为己用,对传统技巧加以改良,以光线明暗,透视,骨骼结构的精准描摹,来绘制崭新的中国画。
伍
发展从未停止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发展从未停止。艺术作为一种主要的时代表现,它的变化时刻反应着人们的风俗习惯及思想变迁。二十世纪流行的表现主义虽然用变形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对描述对象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细致描摹,按部就班是毫无意义的。相反,正因为有了前人方方面面的探索,试验,崭新的理论,风格,乃至发明,科技才可以形成。
即使有庞杂的机器来代替双手的劳作,即使有崭新文化风格冲击着固有传统,即使千篇一律的生活消磨着人的独特性,但是未来的每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根基,都是由现在及过去的每一个人所构建。
万古不磨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