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能力考 (2013年7月 N1 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仅供参考
【问题7】
每年到了深秋早晚温差变大的这个时候,都会担心北方故乡菩提寺内高大的银杏树。
虽说是有担心,但是那棵银杏树是古树了,所以并不是担心它会被台风什么的吹断树枝。
而是,今年落叶的情况怎么样了。还有的话,那就是离开始落叶还有多久,想着这样的问题而有些在意。
那棵银杏树非常大,有着繁茂的叶子,秋天的黄叶着实是值得一看。
而且听说落叶的风景更是美得令人禁不住要忘记呼吸。
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所以计划去看一次。
但是银杏树的落叶时间是无法预测的。
一片、两片地落的话还有可能,但是银杏树的叶子是在短时间内掉得一片都不剩。
请试想,在一个像降了霜一般骤冷的、晴空万里的早晨。从后山升起的朝阳(的光芒),越过寺院厨房的房顶,将光芒洒满了寺内。
首先是银杏树的树树沐浴到第一缕朝阳。
然后,被温暖的一片树叶飘飘地挣脱了树枝,飞舞而下。
那就是信号,随即沐浴到阳光的树叶一片接一片地开始飘落。不间断地落下。
银杏树在一时间被沙沙声包围了,它好像在向下脱一件沉甸甸的金黄色外套,不一会儿它就一丝不挂了。
我想问银杏,今年在何时脱衣。
【问题8】
(1)
在现代,恋爱对于 那些平时没有对他人敞开心胸的人来说,可能是一次例外的全身心的交流经历、恋爱关系是一种特别的关系。
还是说这个“全身心”也是一种幻想,在恋爱中也是只展示自己的某些面,也不过是一种“半认识”的关系。
这是毋庸置疑的,不是去判断属于哪一种的问题,而是每个人的恋爱都在这两者之间摆动。
但是看趋势,正在摆向后者。
(2)
要想知道接下来社会如何变化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看清未来的路,就会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迷失自己。
历史学是将这个时代的变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考虑、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方向的学问。
绝不是单纯地记载、描绘过去的学问。
我想、不管是在平和的时代还是在急剧变动的时代,历史学都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一缕阳光。
(3)
以前是、现在也是,所谓的聪明才智是打破常规,跳出限制的一种能力。
但是如果大家都具备了这种不一样的能力,那就不可能有现存已久的农业和新生的产业公司。
确实,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有才智的人开启新事业,这是事实。
但是,新事业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员工的劳动和奉献,如果没有这个,创业者也发挥不了自己的才智。
(4)
在现在、很少能看到光明,看到的多是黑暗,但是两者不是作为个体完全独立的。
如果讨厌、害怕、无视、远离,那些看起来绝望的东西,那也绝不会遇到希望。
如果能对应该绝望的事、完全不抱任何希望,且努力克服它,它就会转变为希望。
就是这样的,希望就存在于绝望最中间、最深处。
【问题9】
(1)
对于不熟悉的人的印象是如何生成的呢。以卢钦斯有名的实验为例进行说明。
实验表明,不管是谁、给人留下的印象,都会受到所获得的个人评价的先后顺序影响。
(聪明-勤奋-冲动-有批判力-顽固-嫉妒心重)
比如这样传达人物特征的话,虽然多少有些缺点,但还是会给人有适应力、有能力的印象。
另一方面,如果传达的顺序与此相反的话,大家就会觉得那个人有着严重的问题。
最初得到的评价锚定了方向,后面得到的评价都会成为其附属品,显得无足轻重。
这就是首因效应。
如果刚开始获知的是负面评价,那后面传来的正面评价也不会有人相信。
就如世上说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另外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看到这个效应,还有人说、受到后面获知的评价的影响更大。
如果是不具创造力、认识不全面的人,很难保持获得评价的顺序,
最初获得的评价反而会被后来获得的评价覆盖,结果就是最初获得评价形成的印象淡化,留下由后来获得的评价所形成的印象。
先看对方是不是具有缜密逻辑思维的人,然后通过改变传递信息的顺序,可以改变对方对自己的印象。
(2)
读书,是人类成长和获得智慧的必要行为,过去的社会将其奉为铁则。
朗读等行为是强制性的、是文化修养的象征,是极其重视读书习惯的养成的教育方法。
但是我们这一代,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直确信,书物是不可以随随便便拿去和影像及音像作比较的必需品,确信读书是基本的能力。
但是,由于近年社会经济形态改变,我们正在失去这种确信,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活字印刷以外的表现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力,我们将这称为“时代的潮流”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文化的变相过于急剧,或者说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被其他的事物置换时、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弊端。
活字印刷的产品也有不少,但是、能带来书物特有乐趣的书,带来思考喜悦的书,成为人生支柱的书相对的减少了。
那是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书店里都是提供信息的书、企图将影像书籍化的促销书。
各家庭以空间狭小为由,书架也消失了。
刚好从那时开始,考虑影像文化和活字文化本质的媒体论盛行起来,现在想想,
当时在(“一直以来的活字文化衰退的话会变成怎样” )这方面的考虑是不是有些许欠缺呢。
(3)
现在,这个不安定的社会中的各种风险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人。
以前的话,个人所在的团体组织会帮助个人阻挡风险。
但是,现在不能对其寄予希望了。
因为在现代,不平等已经出现了在人与人之间。
而且在那种情况下,怀着不安和不满的人,是不会跟,似乎处于同一立场、拥有相同想法的人携手合作的。
不管从外部看、是多么有共性的问题(共同问题),每个人都会把它看成自己要面对的问题。
生活在平等社会的个人,都有着自我意识。
从那个意味层面来说的话,任何人都没有弱到,他人能随意否定他们存在的地步。
如果社会不承认自己的存在,反之,自己也可以不认同那样的社会。这可以说是现代人典型的自我意识。
另一方面,那样的人也没强到能够自己一个人安度此生。
深知自己不过是“同类”中的一员的平等社会的人,也因此一直在乎别人的感受。
如果是这样的话,每个人在坚持自我,但是对于能察觉到自己不完美的人来说,为了确认自己是不是像自己,也是需要他人的。
那时候的“他人”,不仅是在身边互相给予肯定的“他人”,也可以说是给自己地位和职务的社会、重要的他人。
【问题10】
大自然,因其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着本身的稳定。
如果消灭了其中一种乃至几种生物,全体的生态平衡也就会被打破。
从 由形状怪异的石头堆砌起来的石墙中抽出一块或数块会怎样呢。
影响会迅速波及全体,石墙必定会发生大规模的倒塌。
生态平衡就跟这一样。
而且,由于自然界生物组成的复杂性,那些影响不会全部迅速体现出来。
有一部分会马上出现,其他部分在过了很久之后,受害现象才会出现。
还会出现在人类没有想到的地方,会出现出乎意料的连锁反应。
如果为了消灭害虫A,使用了某种药物。达到目的后,B农作物可以免受虫害。
但是,同样作为A的食物的C和D会因为没有抑制因素、疯狂增长,成为新的害虫继续啃食B。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自从开发了有杀虫、杀菌功能的药物,人类就如文字所描述地使用、完全不顾以后,什么都依赖药物,也就是说药量和药性都在不停地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最近在日本,将这种现象也列为公害的一种,开始指责以盈利为目的制药公司开发不必要的药物,而且营销引导民众乱用。
但是不是这么做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真相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由上面的肤浅见解贸然定论,现在的状况也太绝望了。
其实在最原始的时候,人类文明中就隐藏了这样的必然性。
归责于一家公司,那也太悲哀了。
人类之所以能铸就现在这样高度的文明,是因为生产方式从采集过度到了畜牧又到了农耕。
换言之,就是将特定的土地作为牧场或田地使用。也可以说,人类为了养家畜,种农作物霸占了他们的土地。
本来在那片土地上、栖息着除了家畜和农作物的各种生物。人类单方面给那些生物冠以害兽、害鸟、害虫之名,毫不讲理地将他们赶走了。
这样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失去了。
就是说,公害的起源不是现在的工业,可以追溯到更远的畜牧业乃至农耕初期。
【问题11】
A.
现在年轻人的时尚跟以前不一样,不是由设计师主导的,而是消费者自己的喜好决定的。
某家服装店,以年轻店员的审美设计了一套服装,造就了面向年轻人的新时尚。
店内摆放了各种款式的商品以满足客人的需求。
还有全部都是一对一服务,卖场有许多店员。有时对于有烦恼的客人需要服务一小时以上。
由于这无微不至的服务,客人都乐意购物,成为常客。
这样持续努力后,销售额上升了,现在成了高级专卖店。
B.
有这样的大型服装,店明明店里空荡荡的,收入却在持续增长。
哪家店都很好,从没有人头攒动的时候。
过道能同时容纳两辆购物车的宽度,停下购物车选购商品时、也不会打扰到其他人。
带着孩子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其他人。
一旦某家店变得拥挤,就会马上在附近开一家新店,这一点让人吃惊。
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全部用衣架挂在一面墙上。
客人能够一眼找到自己喜欢款式,不浪费一点时间就买好了。
这样的经营方式倍受好评,客户满意度也高,从而收入也增加了。
【问题12】
我曾经也是个孩子,我是不怎么想跟父母说话的。
如果是父母问起话来,我会有点难为情、还有不安。
至少从中学时代开始是这样的。
我不是特别叛逆的孩子,但我心里知道跟父母谈话,是无法说真心话的。
话虽如此,并不是说完全不想跟父母打交道。
但是,我不想要那种一本正经的对话,有那种毫无意义的聊天就够了。
也就是说,在家里打了照面后,默默地把头转向一边,这样的话还是会感到寂寞像被抛弃了一样。
但是只要有像“噢,忙着呢”这样的相互问候,我就很安心。
如果超过了这种程度,问我“最近什么音乐流行?”。我就觉得他们是在勉强自己,其实没有必要的。
我也不想回答那种问题。
跟父母不沟通的地方越来越多,由此、孩子才能构建自己的世界。
虽说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我认为父母也没必要担心。
“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随着不知道的东西增加,孩子也在成长。
如果这时父母突然靠近一一问话“有什么烦恼?我们一起想办法?”,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十分厌烦的事。
可能由于父母的加入会使情势好转,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会留下好的影响。
那么,该怎么办呢。要说的话,那就是原则上不要干涉孩子的内心。
因为试着去理解、去感受、去听他们的烦恼、也是没用的。
忍受自己与孩子的距离一刻一刻地变大。然后明确的把握好那个距离,那才是孩子最想要的。
这样的父母不会一个劲地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烦恼什么。
将无能为力的悲哀、寂寞、遗憾藏于心中,跟孩子相处。
也就是把孩子当 他人对待,当作亲切的他人。然后把握好那个度,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我想成为这样的父母,至少我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