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实录(一)

需要网课视频文件或实录文本文件,请加文末投稿微信索取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4单元“逻辑的力量”。
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平时,我们无论在交流还是写作中,经常会出现言之不成理的情况,这其中就可能有逻辑谬误的因素。那么什么叫逻辑谬误?又该如何发现它?首先我们要明白,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逻辑谬误,就是违背思维规律的错误,它包括在界定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等各个环节出现的,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的错误形式。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重点讲有关“偷换概念”的谬误。什么叫“偷换概念”?它是指在一次思维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同一律”,用一个概念去替换另一个概念,而产生的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逻辑谬误。它将导致推理或论证失败,而所谓“同一律”,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的准则。
那么“偷换概念”何以发生?我们都知道“偷换概念”会导致认证失败,因此会小心提防,但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有时毫无察觉,为什么会这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认识一下什么叫“概念”所谓概念,简单来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指的是反映在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所谓外延指的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范围,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概念被偷换了,通常意味着它的内涵发生了偏移,外延出现了伸缩,为什么概念可以被偷换?也正是由于偷换前后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有所关联,存在相似性或相关性,要识破这一逻辑错误,既要比对前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先看有内涵变化导致偷换概念的几种情形。第1种是一词多义,引发偷换概念,所谓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个词语,有时可表达不同的概念,语法上叫多义词,或一词多义现象,不同概念应使用同一文字符号,易引发偷换概念。例如在这段著名的论辩中,庄子最后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通过对“安”这个字的含义转换,完成偷换概念,将惠子的原问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原意,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曲解为“你从哪里知道鱼很快乐”。这样一来一个难题就变成一个简单问题了,庄子这种刻意扭曲对方的原意,比尔予以回击,犹如攻击一个无害的稻草人,其结果自然是答非所问。这种谬误又称为稻草人谬误。
在不同语境中,同义词语,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而它们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取代,就属于“偷换概念”。
关于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我们在数学课程中学习过,今天我们从语言文字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一下它们的区别。我们看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里,甲所说的中国人是个集合概念,是把所有中国人当成一个整体看待,而乙所说的中国人则是个非集合概念,是对具体的中国人的表述,两者内涵不同,用后者代替前者,当然就属于偷换概念了。一个词有不同的含义如图,有a1a2a3三个义项,但三个义项之间往往不能轻易互换。
比如,穷这个词。同一语境中这三个意象不可互换,如不能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意象去理解,就会造成误读,如果是有意的误读,就是偷换概念。那么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既要明辨各个意象的区别,也要对该词所在的具体语境有清晰的判断。
接下来,我们在看有同义词引发的偷换概念现象,同一个概念,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语法上叫同义词,多此一现象,因两者有相似性,常被人用来相互定义,易发生偷换概念。同义词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若忽略差异,武断的相互替代,甚至多个近义词辗转相连,更会导致偷换概念。打个比方,甲乙和乙丙是同义词,虽然都有乙的含义,却不能直接替代对方,若辗转相连,就可能推至关系很远的概念就这样被偷换了。比如,尊敬和敬畏是同义词,敬畏和畏惧是同义词,而惧怕和畏惧也是同义词,但尊敬和惧怕的相似性就非常稀薄了。
由同义词去进行概念意义界定,并不全是非法的,只要保证两个概念含义相同,或给出限制条件,都能保证概念前后一致。但部分情况不加条件的,对另一个含义相近的词进行替代,完全无视其间的差异,就难免出现偷换概念的情况。同义词里有一类内涵完全一致的词,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概念,依常理,即使替换也不会引发概念偷换,但若不明白这个道理,执意更换这样的同义词,就会闹出笑话。比如这个例子:
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偷和窃虽是不同的词,但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暗中拿别人的财物的意思,孔乙己想通过更换词语的方式,改变偷窃的实质,注定是徒劳。
以上我们从概念的内涵偏移角度,考察了几种偷换概念的情况,下面我们再看看,几种因为外延不一致而引发偷换概念的情况。
概念的外延不一致却会发生偷换,在于两个概念的外延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我们称之为相容关系。若不加细辨,极容易产生混淆,这类关系里包含三种类型:
我们来看一个有交叉关系而引发的偷换概念的例子:甲说,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严重违纪行为,乙说,所以要严惩这些党员干部,在这个例子里,甲所说的领导干部,和乙所说的党员干部,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领导干部里既有党员有非党员,党员干部里有领导有非领导,因此不可相互替代。
我们再来看一例有关从属关系的偷换概念。这一类情况很常见,比如甲说,小明数学成绩好,乙说他理科成绩好。
这一对话中乙就偷换了概念,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两者的关系,理科属于属概念,数学属于种概念,数学属于理科,但不宜直接代替理科,由于扩大了原概念的外延,使得指称尽管还有相似性,但已不准确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属种关系混淆,会导致偷换概念,在日常说话时,非辩论场合,用属概念代替种概念,并不一定产生歧义,我们有时甚至就把属概念等同于种概念。比如,我们认为脚踏车就是自行车,不会刻意的指出他不是独轮车或三轮车,尽管后者也是脚踏的。你指着一棵银杏树说这是一棵树,没人会说你偷换概念。概念间除了相容关系,还有不相容关系。它有两种容易混淆的类型:
不相容的两个概念,严格来说只有矛盾关系的否定词,才等同于原概念,但如果将之和反义词混淆,就会犯偷换概念的谬误。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人不管说我没赢,还是他没输,都没有排除和局的可能性,因此用我没赢他没输的说法,来掩盖我输了的真实情况,也属于偷换概念。只有第3盘才暗示自己输掉了,因为他不肯和说明了对方处于优势地位。
要避免偷换概念,就要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的确定性,一方面要对所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准确的把握,一方面还要在上下文中不要转移。
关于偷换概念的情形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一找、想一想,做些归纳。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本次课的内容:1偷换概念往往表现为内涵的偏移和外延的伸缩。2避免偷换概念,需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的认识。3比对概念时要多提防,注意一词多义和概念外延关系变化导致的概念混淆。
最后我们布置一下作业:
1.查阅资料,进一步梳理和把握内涵,外延、种属、集合、概念等术语的含义。
2.思考遵守同一律和主张辨证,是否矛盾3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