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两张照片才明白:大部分父母,正毁掉自己的孩子

进化妈:那些在我们看来的“爱之深,责之切”,实际会给孩子套上枷锁。

作者:艾美莉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王食欲是北京第一代鸡娃。

她4岁起,父母就安排她学习古筝、芭蕾、跆拳道、各种补习班和提高班,可以说童年的每一天都很“充实”。

可是,这些并没能激起她的丝毫兴趣。

王食欲和古筝老师

相反,王食欲很喜欢写作。高中时,她依靠写作进入北京四中实验班,之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在是个编剧。

在外人看来,食欲有着不错的生活,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自由职业或者……无业”,至少是内心里的“无业”。

从小条件优渥,各种精心培养之下的食欲,最终却内心空洞。

反观之前因为致谢火爆网络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他自幼困苦,却活出异常充实的人生。

经历了母亲离家,父亲离世,黄国平的人生可以说是荆棘满布。

他的家庭极度贫困,居住环境更是糟糕,以至于下雨时要“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

更艰难的是,他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养猪崽、租水牛,夜里抓黄鳝、周末捉鱼来维持生计,夏天他甚至连鞋都没有,还经常因拖欠学费被约谈。

然而,物质上的贫瘠并不影响他精神上的丰富。他学习成绩优异,最终通过读书成为博士,不仅走出了大山,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家境优渥的王食欲,享受着好的教育,但却透露着无奈、迷茫和焦虑。

而半生困苦的黄博士,却满怀信念地坚持和奋斗,对未来充满希望。

优厚的物质条件,赢在起跑线的精英教育培养出了“空心”的孩子;困苦的生活,自生自灭式的成长却孕育了精神丰盈的励志少年。

这让我们不禁疑问,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但太过急功近利的“计”却是伤害。

2008年,周浩以青海省理科第5名的身份考上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很多人羡慕周浩,周浩却很绝望,因为他喜欢操作性强的学科,而生物专业更多的是纯理论学习,这让他十分纠结。

本来高考时他想报考的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但因为父母反对,不得已选择了北大。

经过一年痛苦的学习,周浩还是决定休学,到社会上闯荡一番。

他做过电话接线员、流水线工人,体会到了人间冷暖和社会的残酷。他以为自己可以塌下心学习了,可是回到学校,他却感到更大的不适应。

最终他选择转校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

在这里,他反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重拾对学习的兴趣,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还在2014年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得冠军。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多次在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大赛中获奖。后来,因为出色的表现,被作为高技能人才,引进北京,拿到了北京户口。

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周浩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把人生的结局分为三类:赢家、输家和非赢家。

赢家能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管他的目标是大还是小。

输家是没能实现自己目标的人,也包括实现了目标但非常不幸福的人。

在世人眼中,周浩从北大转到技工学校,无疑是最大的输家。

可是周浩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惧世人的眼光,勇敢地做出选择,赢得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赢家。

真正的人生赢家未必位高权重、未必拥有大量财富,只要心中有目标、并为之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并应对困难,内心充实又富足,就能成为赢家。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赢家,但却异常努力地把孩子培养成了非赢家。

比如,“东方神童”魏永康。

他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上小学,8岁上中学,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

这样令人惊艳的人生背后却是魏永康的“悲剧”。

因为从小妈妈就只盯着他的功课,不能出去玩,也不用做家务,甚至连吃饭都会由妈妈来喂。生活上,他几乎不能自理,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读大学时,妈妈贴心“陪读”,可是考入中科院后,魏永康已经17岁了,学校拒绝他妈妈陪读,结果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最终影响学业,20岁时被劝退。

魏永康及新闻报道

刚回家时,妈妈无法接受现实,经常骂魏永康:“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失意又失望的魏永康因此离家出走过多次。

后来,妈妈意识到了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孩子,于是,她开始手把手教给儿子生活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魏永康母亲

在妈妈的帮助下,魏永康逐渐成长,找回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2009年,他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如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也已经结婚生子,过着平凡的生活。

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魏永康希冀的人生。

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安排孩子的人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束缚,是对孩子的否定,实质是给孩子的人生脚本加了限制。

成人在话语或行为上有意无意的限制或禁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人生脚本。

比如上学时的催促,作业时的禁止,各种各样的训斥,其实都属于限制性信息。

当孩子逐渐长大,这些限制性信息就会影响他们在人生关键节点上的选择,甚至会导致他们的失败。

那些在我们看来的“爱之深,责之切”,却会给孩子的人生套上枷锁。

生活中,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要“听话”,但这样的听话教育会影响孩子的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听话教育的背后其实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

想要孩子真的能听懂话,我们要先做会“听话”的家长。

教育学者尹建莉就是这样的“听话”家长。

有一次,她带两岁的女儿到天安门广场玩。过天桥时,女儿非要沿着两侧固定栏杆的水泥台走,尹建莉就在旁边护着她,提防摔下来。

本来一分钟就可以走过的天桥,最后花了十分钟才走过去。

在这样的教育下,女儿并没有变得唯我独尊,反而善解人意、懂事又稳重,16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

听话的实质是理解和尊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

允许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给孩子充分的允许,孩子更容易成为一个自主的人,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工作、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生。

就像孙瑞雪在《起点》中所说,人类生命存在的特性,在于建构自我。

自我是创造力的标志,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而创造自我的最重要的环境要素是自由。

这种自由精神的最初就是家长给予孩子的,允许孩子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自由选择、自由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陶行知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意味着对孩子的倾听、包容和接纳。

解放孩子则是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之能讲;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之能飞;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闲。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多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选择,引导而非安排。

点个在看,愿我们多些允许,少些限制,圆孩子一个美满人生。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脚本。

作者简介:艾美莉,富书专栏作者,关注心理、教育和个人成长的中年宝妈,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