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即真理:美国利己主义的哲学基础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实用主义是一种将观念付诸实践、追求实践效果的方法,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者的至理名言。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
皮尔士(1839~1914)是实用主义的先驱,詹姆士(1842~1910)使实用主义成为一股哲学思潮,杜威(1859~1952)使实用主义到达顶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实用主义哲学的三位代表人物都出生于美国,它的活动中心也一直在美国。美国建国的历史较短,没有传统的政治和思想体系的束缚,自由、平等的意识最为突出,而隐藏在这些意识背后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也表现得最透彻、最直接。
美国人可以自由放任地去争取个人的发展,追逐个人的利益和功用。这种情况使得美国哲学的主要任务是直接论证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开创者,他认为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判断一个概念或理论是否具有意义,要看它带来的实际效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皮尔士
詹姆士使实用主义成为一种思潮,在他看来,哲学探究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实践问题,哲学理论要为人用。
詹姆士认为,实用主义方法能够解决哲学史争论的一切重大难题。历史上存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对立的哲学派别,两派的斗争引发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神论和无神论、意志自由论和宿命论、一元论和多元论以及武断的可知论和各种怀疑论等一系列对立斗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詹姆士
两大哲学派别斗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哲学家之间的心理结构和气质不同所造成的。经验论者具有“刚性气质”,提倡尊重经验事实;唯理论者具有“柔性气质”,注重抽象的逻辑,看重永恒的原则。在詹姆士看来,这两种气质都不是哲学的最佳思维模式,而刚柔相济才是最佳的思维模式。
他要在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这就是詹姆士推崇的实用主义哲学,其特点是既尊重事实经验,又带有理性的气息。詹姆士说:“实用主义能够像理性主义保持有宗教性,但同时又能像经验主义那样保持与事实的最丰富的密切关系。”
在詹姆士看来,实用主义首先是一种“不讲原则,只讲效果”的方法;然后是一种真理发生论。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在于其“有用性”,“有用即真理”。
比如“上帝保佑”是某些人的真理,“上帝不存在”则是另一些人的真理。“上帝保佑”这句话,给信仰上帝的人带了勇气,对于信徒来说即为真理。而对于想到“上帝不存在”、“自助者天助”就干劲十足的人来说,“上帝不存在”就成了真理。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类最早的精神活动并非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人活在世上,难免要承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天灾人祸等)带来的恐惧和不安,一切知识不过是人们制造出来用以应付环境的工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杜威
思维是工具性的,真理也是一种人造的工具。哲学要从静观转为实用,关键是把经验加以合理化即方法论化。
杜威认为,思想和理论是人的行为工具,一切概念、学说和理论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都必须视为假设,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它们能否指引人们获得成功。他将真理等同于有用和成功,主张真理就是观念得到证实并发生效果的过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实用主义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认为真理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它坚持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真理。“真理”是一个概率项,或多或少与各种具体的宣称的事实相关。所有的真理都是暂时的。当新的宣称的事实经过核实并称为事实时,它始终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余地。
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写照,是美国利己主义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给美国人只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了哲学的依据。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故乡是永远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