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我们的客家骄子张胜友先生逝世 享年71岁

HAKKA 客家网 2018-11-07

融汇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们致力于客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讲述客家故事,带您领略绚丽客家风情


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胜友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出版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张胜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1月6日0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张胜友,出生于1948年9月10日,福建永定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光明日报记者、专刊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中囯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胜友1972年开始发表处女作小说《禾花》。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闽西石榴红》《破冰之旅》《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世纪回声》《父亲》《张胜友语文教材作品集》《张胜友影像作品文存》(三卷本)等散文、报告文学集20部。撰写《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海南:中国大特区》《让浦东告诉世界》《风帆起珠江》《闽商》《风从大海来》《百年潮.中国梦》《闽西:红色记忆》等电影、电视政论片40多部。荣获(1985~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冰心散文奖、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纪录片经典作品奖、电影、电视星光奖等20多项国家级大奖。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学语文教材及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被授予“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及“2010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张胜友是客家人,在客家地区声名远播。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已回乡躬耕禾稼的“老三届”的他,居然赶上“十年开科取士”的末班车,考取大上海那个著名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闽西山乡“飞上枝头当凤凰”飞得最漂亮的一个。如此牛逼的事,在“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闽西客家祖地族群,早已闻名遐迩,成为小小的风云人物了。

  张胜友大学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当记者、专刊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之后,他又陆续担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中囯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等。职位越来越高,做得也愈发稳健,在某些领域时开风气之先。在“出版大鳄”、“改革风云人物”等一顶顶桂冠之下,一眼望去,他音容笑貌依然是那么朴实的,言行举止依然是那么亲和,真可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人们体会到他身上那份天然的质朴,其实属于客家人的那份实在。张胜友走出闽西大山,得益于他的文学引路人张惟的无私提携与指引,张胜友嘉张惟为恩师,一生铭记在心,在人生和事业发达后,但凡恩师有点情况,好事歹事,他都不忘千里迢迢回故乡探望。张惟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时,张胜友专程从北京赶回龙岩,恭恭敬敬奉上一副贺联:“一甲子笔耕累,著作等身;四十载同道行,师恩如山。”横批“先生风范”。既是唱给恩师的颂歌,也当是自励之鹄。也许因为年轻时曾受惠于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副热心肠的张胜友更是不忘初心,喜欢奖掖后进,为年轻人量力援手。他成了许多人的良师和益友,真真是“胜友如云”。有人称其有儒学遗风,有人开始唤他为“大先生”。

  张胜友生前十分关心家乡文化建设,并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不遗余力。出任龙岩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先后为家乡创作了《闽西:山魂海恋》《闽西:神奇客家》《古田会议》《重返才溪乡》《闽西:红色记忆》《龙岩映像》等众多优秀电视片脚本,以及《土楼宣言》《石壁记》《百年学堂赋》著名的“客家三赋”等。2016年10月张胜友文学馆在永定高陂北山张胜友老家开馆。

“中国改革开放政论片第一人”

  1982年春天,张胜友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了一名记者。那时候,国家开始启动文艺体制改革,沈阳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家庭剧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位领导派张胜友前去采访。采访回来,张胜友写了一篇近万字的长篇通讯《文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记沈阳张桂兰家庭剧团》。紧接着,1983年初,北京京剧团赵燕侠的承包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张胜友又奉命采写了长篇通讯《一包就灵——改革带来了希望》。这两篇长通讯发表后,张胜友在新闻界“走红”了。

  1991年底,中宣部一位副部长把电话打到张胜友办公室,给他布置了一个题目——创作四集电视政论片《十年潮》,以电视影像为媒介,回顾改革开放10年来共和国的新变化、新成就。进入《光明日报》后,张胜友敏锐地关注着与改革开放有关的一切,频繁地找机会奔赴前线深圳。在那里,张胜友见证了无数制度的出台、实施,也目睹了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这些经历让他的创作胸有成竹。《十年潮》完稿后,呈送邓办审阅。半个月后,邓办给中宣部回复:很好,很及时,很必要,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

  《十年潮》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光明日报》每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其解说词。外媒评述,这是中国为改革开放发出的第二波呐喊,为改革开放擂鼓助阵。邓办打来电话,传达了邓小平观看《十年潮》后的评价:“这么多年了,在宣传改革开放、反映改革开放方面,我还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视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