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慧莹篇)
来
莹
去
宇
///
21/7 2020
第5章“教育学的实践”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晓宇同学: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我们已经共读到了第五章《教育学的实践》,相比于那些理论性强的东西,有关“实践”的总是让人更感兴趣,要不然你怎么总记挂着我的“故事”呢?
说实在的,这一部分里那几种“理解”的类型——“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形成性理解”,还真是很难区分呢。不过,我想,我们阅读这样的书,目的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当“做到”和“知道”达到了一致,“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换句话说,能落实到“行”的“知”才是真的“知”。哈哈,听起来有些拗口,但是,晓宇同学,聪明的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
这一部分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来来来,老规矩,上“一盘”你最爱的故事下酒!
小姜两岁时,我正过一段异常艰辛的日子。爱人在外地工作,我在村里租了个小平房住,个人生活和工作都是举步维艰。那时,学校刚开始教改,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是“主力队员”,当然,是摸索的主力,也是被批评的主力,常常“落水”。有天晚上,坐在灯下,想着我们所呈现的那些“举手如林”“热火朝天”的课堂,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旁边的小人儿一边骑着大树根一边儿絮絮叨叨说着什么,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然不在意。忽然,我的衣襟被胖乎乎的小手紧紧抓住,回过头去,戴着小老虎帽子的小人儿急切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听我说?你听我说呀!”我立刻就愣住了,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听”啊!是“倾听”啊!课堂上,许多学生在表达,有多少人在倾听?没有倾听,表达又有什么意义?课堂上如此,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
那一天,两周岁的小人儿点醒了我,我知道了自己一直忽视了的是什么。我蹲下身子,摸着他胖胖的小手儿,说:“对不起,妈妈以后一定好好听你的话。你教育了妈妈呢,你是妈妈的小老师呢!”从那以后,我记录了许多孩子说的话,那是岁月的珍宝。
小语界有一位很厉害的王菘舟老师,他认为“对话的基本模式应该是:倾听——理解——应对。”他的这句话本来是针对课堂中的对话写的,但是我想,在生活中它同样适用。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常常发现,即使当成人询问他们的体验时,成人并没有真正地带着兴趣聆听。”“他们这样问的时候很少是想给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成人已在心里对孩子作了判断,常常是这样。”读到这儿,我真觉得咱们成人有时真是太过分了,貌似想要理解孩子的心,但孩子在敞开心扉说时,咱们并没有认真听,早已经在心里对孩子做了判断。——而我们的判断多是从自己的视角做出的武断的判断。
我不知道你在一帆身上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咱们大人看来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儿,到了青春期孩子那里却被无限放大,简直是占据了他们的整个心思。咱们会想:不就是那么一丁点小事儿吗,值得那样“死去活来”吗?《小王子》中说“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不过他们忘记了”。是啊,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也是那样吗?你知道的,我是一个“破烂王”,许多旧物都舍不得扔,觉得那些上面都有我的回忆。那天,我翻出我们两口子谈恋爱时写的情书,我强挺着看了一封,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我的个天哪,那个肉麻呀!我们当初怎么会有那么汹涌澎湃的爱呀?可是,年轻时不都是这样吗?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青春期在我们这些“大人”心中是个充满鲜花、阳光的时节,可是在少年心里,有许多真的“愁”,那程度并不亚于我们。我们凭什么以一个过来人的心智发展程度去衡量少年呢?
是的,我们要记住:他们是孩子。
记住他们是孩子,记住他们是成长中的人,就会明白那些在我们眼里不值一提的小事在他们在那里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就不会嘲笑、疑惑,就会产生“同情”。“带着同情心,我们感受到孩子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他又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之中——受挫、兴奋、伤心、厌烦、快乐、冒险……”,让孩子“生活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
在我当语文老师时,一直让孩子们写随笔,我告诉他们,哪篇里有小秘密,就可以用胶带封起来,我用人格保证绝对不会拆开。开始时,他们都会抵触,不愿意写,我告诉他们:“你们现在讨厌我让你们写随笔,可是将来等你们长大了,再打开这些本子,发现那些逝去的岁月裹挟着青春的回忆滚滚而来时,你才会知道老师用现在的'强制’为你留下了一笔难以用任何物质衡量的财富。”于是,我和每一拨孩子都会开始一段无比美好的“笔谈”。除了指导写作,我会更多地针对他们写的事,写下我的心里话,有时在三言两语,有时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书信。渐渐地,会有许多孩子在随笔中向我讲心里话,你不知道那种感觉多么美好!我坐在阳光里,一本一本地看,一笔一笔地写,窗外,楼道的栏杆上蹲着燕子或小麻雀。我面对的不是一本本随笔、一行行文字,是一个个跃动的、年轻的生命,他们把深埋在心底,也许不曾对任何人说过的话对我说,他们不掩饰自己的黑暗,也不收敛自己的光芒。
晓宇,你说,我们这些“大人”敢对几个人暴露自己的阴暗面?又有几个人敢于真正真实地活着?当我聆听那些少年的心时,我不仅为他们愿意让我做“倾听者”而幸福,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
前面我说要记住他们是孩子,但有时,我们又要不把他们当孩子。不把他们当孩子,就会在聆听、观察时,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我们已经不小心或被迫地遗失在岁月中的东西,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们”所没有的东西,发现他们是值得我们仰视的“生活家”。
顺便夸夸你,读你的文字,也是在“聆听”你的心声。你这个“大人”心里一直有个“小人儿”在,“出走半生,仍是少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怎么样,美不美?
这些都是我关于“聆听”的故事,“可饮一杯无”?
读这一部分时,我的脑子里总自动循环“播放”一首歌《想把我唱给你听》,这是一首情歌,我把歌词改了一下,把它变成师生对唱的特殊的“情歌”。
请把你唱给我听
师:请把你唱给我听
趁现在年少如花
花儿尽情地开吧
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丫
生:谁能够代替你呐
你总是那样静静聆听啊
合:最最亲爱的孩子(老师)
青春路上我们在一起吧
生:我把我唱给你听
师:把你纯真无邪的笑容给我吧
生:我们应该有
合:快乐的
幸福的晴朗的时光
师:请把你唱给我听
生:我把我唱给你听
师:用我真诚的心感动你好吗
岁月凝固在
合:一字字一行行
都值得用心珍藏
生:谁能够代替你呐
你总是那样静静聆听啊
合:最最亲爱的孩子(老师)
青春路上我们在一起吧
慧
莹
于
七
月
二
十
一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