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41年前的儿童节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55岁的我童年早已远去,按说已与这个节日无缘。可早上起床后的我,却还是按捺不住那颗未泯的童心,从手机搜索出《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两首儿歌,陷入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哪怕两鬓即将斑白,哪怕你的孩子都已成年,就算你己步入暮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依然要祝你童心永驻!"
“当年龄越来越大时,内心应变得越简单越纯真;当每个人都追求成熟稳重时,童心天真显得尤为珍贵!在儿童节来临之际,愿你像孩童般开心,像孩童般幸福!”😊
这是与我同龄的两位战友给我发来的六一祝辞。
不由得,我的思绪回到了50年前,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
这首由乔羽先生作词,刘炽先生作曲,刘惠芳演唱的歌曲,是1955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1955年7月的一天,导演严恭、苏里带领影片摄制组的全体成员和一大群十二三岁的孩子(电影中的小演员和群众)来北海公园体验生活,作曲者刘炽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中灵感大发,在“犀牛望月”小小的半岛一块大石头上写出了这首真实反映那个时代孩子们欢乐童年的歌曲。歌曲以独唱部分和童声二部合唱形式,表现了孩子们的童趣、欢乐和幸福的心情!
生长在沂蒙山区,少年时代的我,虽然没见过北海旖旎风景,不认识小船,不知高高的白塔是什么,可1972年那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六一”儿童节却永远留存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也许是我们多次缠着老师问“北海在哪里”“小船什么样““高高的白塔什么样“?让他动了恻隐之心,也许是为了让学生们体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歌中的意境,富有浪漫情调的杜老师在经过一番准备工作后,在这年的六一儿童节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村西北角那座在山岭边最大的水库,10多个穿着粗布衣衫,戴着红领巾的一二年级学生,分三个人一组坐在四个小木筏板上,每个小木筏板上的老师双手拿着两块木板(作为划浆用),小本筏慢慢地飘荡在水面上,倒映着田野风光,在蓝天、绿树、庄稼的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绿树环抱着我们坐着的小木筏,我们在水中游荡,阳光照在水面上,一副副笑脸、一阵阵欢快的笑声惊散了水中的鱼儿,忽然,头顶上飞过一群小鸟,老师加快了划浆速度,小木筏一溜烟似地向远方飘去,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弯月挂不住时光流泻,斗转星移,童眸中的桩桩神秘,如云中来,雾中去,淡了,淡了。但唯独这个贫困山区贫穷年代山里孩子过的在当时看来,倍感幸福奢侈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在每年的六一这天,在我每当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时候,还是清晰如昨,心潮翻滚,不能自已。
因为,那田野水库中小木筏板荡起的双桨,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开发了我们的想象,激发了我们的梦想。水面荡起的浪花,那是我们童年的欢歌,那是我们不曾忘掉的梦之桨,是我们向往远方的引掣。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长河变成歌。又是六一,此刻,我在远离沂蒙山的都市,站在自家楼房的阳台,打开窗户,凉风迎面吹来,可那群儿时的伙伴、划浆的老师、小木筏板,那座水库,那水中飘游的鱼儿、倒映的田野风光,那回荡在水面的欢声笑语,那承载着我们梦想希望的小木筏板呢?他们哪里去了?什么时候,再回到那座水库?什么时候,让我们再荡起双桨?
当年的小伙伴呵,几十年后,不知我们各自的小船会划向了何方?
想至此,我禁不住热泪两行……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田兆广,男,60后,沂蒙山人,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毕业。自幼爱文字,从军三十载,爬格子写新闻二十年。做过军事记者,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言论千余篇,作品曾在全军、全国获奖,五次蝉联原济南军区"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学术论文被收入大学军事新闻写作范本。解甲退休后回归写作,闲时纵笔放歌,多篇文章时常见诸报端。笃信本色本真,推崇返朴归真。且吟,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