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青铜器-中邮篇(7)国之重器-司母戊鼎

原创 魔都斑马 集邮者

特63-殷代铜器共八枚,司母戊鼎是其中的第八枚,也是最后一枚:

4分 父戊舟爵 300万枚

4分 亞觚(gu) 300万枚

8分 举父乙觥 450万枚

8分 斝 450万枚

10分 尊 150万枚

10分 戊箙卣 100万枚

20分 尊 100万枚

20分 司母戊鼎 100万枚

1964.8.25发行,影雕套印,尺寸P11.5×11,26.5mm×36mm,50(10×5)。

设计者:邵柏林。

雕刻者:孙鸿年,孔绍惠,高品璋,唐霖坤。

当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在2012-16,国家博物馆邮票中也再次亮相。

2012-16 国家博物馆 邮票

而在2016年的殷墟邮票中,司母戊鼎再次登上国家名片,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

2016-17 殷墟 邮票

器物介绍

司母戊大方鼎,商王武丁时期,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现藏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官方介绍: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司母戊鼎 拓片

司母戊鼎 铭文图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撰文:于成龙)

流转过程

司母戊鼎最早是在1939年3月被安阳武官村农民从侯家庄西北岗(或称武官村北地)吴家柏树坟园盗掘出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安阳已被日寇侵占。由于司母戊鼎个体很大,不好藏匿,村民为了不使司母戊鼎落入日寇手中,遂又将司母戊鼎埋入原墓之中。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安阳农民又将司母戊鼎重新挖出,因主权发生纠葛该鼎遂归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司母戊鼎被作为送给蒋介石的寿礼运到南京。蒋介石看后甚喜,下令交南京中央博物馆筹备处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归南京博物院收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南京博物院大力支援国家博物馆的工作将司母戊鼎从南京运往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中陈列展出。

母戊鼎出土时缺失一耳,为了寻找此耳,更为了弄清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的情况,根据盗墓人指认的出土地点,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1984年9一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对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编号为殷墟M26。,位于侯家庄西北岗殷王陵东区,解放前发掘的M1400殷王陵南面40米,1950年发掘的武官村大墓西南80余米处于商代晚期祭祀场西侧。该墓墓室为长方形.南部有一条墓道习称甲字形墓。墓口长9.6米,宽8.1米墓深8.1米,墓道长24米,南端宽4.1米。木椁中置木棺已被破坏。墓底有腰坑,内埋1人及1犬,墓中共发现殉葬人牲308个。该墓曾多次被盗,随葬品基本上已被盗一空.因此考古发掘没有发现缺失的那个鼎耳,仅发现白陶簋片、玉戈、金叶以及石磐残片等。根据地层关系及白陶簋残片等的时代特征.发掘者确定该墓的年代属于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

尺寸问题

司母戊鼎毫无疑问是目前存世的最大的鼎,也是最大的青铜器,这种重器从先秦时期留存到现在是极其稀少的,存世已知的大型青铜鼎不超过十个。这里面除了司母戊鼎外,还有大盂鼎、大克鼎、淳化大鼎、铸客大鼎、子龙鼎。

淳化大鼎

大克鼎

大盂鼎

子龙鼎

铸客大鼎

这样的重器之所以存世很少,原因大概有几方面:

重器在朝代更迭的时候,往往胜利一方要对失败方“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因而大部分器物被毁。另一方面呢,在各个朝代缺铜的时候,往往选择熔掉这些重器铸造铜钱,再加上战乱损毁,可以说每个流传至今的青铜器都是幸存者。宋代有著录的大约五六百件铜器,现存仅有四件。清代西清古鉴记录一千七八百件,最近范季融、周亚等编新书《西清古鉴今访》搜寻了好些年也就找到254件。一次动乱,一次灾害,可能就毁掉很多很多。

那么司母戊鼎是不是古代最大的鼎呢,应该不是,我们从很多证据来说明下。(内容引自唐际根老师“司母戊鼎并非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一文)

司母戊鼎出自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的一座“甲”字形大墓中,其编号为84M260。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墓葬形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殷墟西北冈王陵区的墓葬有多种形制,包括带4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带2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带1条墓道的“甲”字形墓。

学者们认为,“亚”字形墓可能系商代王陵、“中”字形墓和“甲”字形墓有可能只是商王配偶的墓葬(图二)。而从规模上比较,即使无视墓道的数量,“亚”字形墓的墓室也远大于“中”字形墓,更大于“甲”字形墓。传出司母戊鼎的“甲”字形墓84M260的墓室体积约365立方米,而所有带四条墓道的大墓的墓室体积都在2200立方米以上。84M260在商代墓葬中显然不能算是特大型墓葬,其体积只有商代王陵的七分之一左右(表一)。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体积远比84M260更大的商王陵大墓,完全可能使用比司母戊鼎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青铜器随葬。只是由于殷墟所有的王陵大墓在历史上都曾经被盗掘,而随葬的青铜器或许早已被人从地下掘出,遗失或重新熔化,铸造为其他青铜器了。

日本的根津美术馆现今陈列有3件传出殷墟西北冈M1001号大墓中的青铜盉,每件铜盉高度都在70厘米以上,其造型的精美,远好于司母戊鼎等其他铜器。这3件青铜盉仅仅是M1001的劫余物品。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殷墟西北冈王陵大墓很可能使用比司母戊鼎更大更好的铜器随葬。

左中右三盉

左盉 铭文

中盉 铭文

右盉 铭文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商王朝后期都邑,著名的安阳殷墟遗址的苗圃北地铜器铸造作坊中,清理了一处大青铜方鼎的内外范。鼎范发现于一处工棚内,出土时倒扣在地下,虽然仅残存了鼎口的一半,但鼎口的长度完整保存下来,宽度也可据作出合理推测。据观察,该鼎范系使用过后的残迹。现场测量表明,其成品铜鼎的口部长度为117厘米,宽度不会小于80厘米。这一尺寸显然略大于司母戊鼎的实测数。因此苗圃北地铸铜作坊曾经铸造过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铜器。

定名风波

司母戊鼎铭文拓片

司母辛鼎铭文拓片

司母戊鼎在2010年之前,定名都为“司母戊鼎”,之后国家博物馆将其改为“后母戊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我们简单的梳理下这个过程。以下图表来自国家博物馆李维明-“司母戊鼎更名现象观察”

可以看出,基本上古文字与青铜器领域的著名专家几乎都参与其中,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了。因为笔者并非古文字专家,无法对此作出评价,只能说更同意裘锡圭的说法。以下贴出裘锡圭论文内容。

总之,国家博物馆的这次改名是非常不成功的,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修改重器的名称,显得很轻率,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和麻烦,甚至是国家博物馆自己出版的书,也不得不标注很多。

比如在最新出版的《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商》一书中,朱凤瀚提到司母戊鼎,就标注了一长串。可以说这次改名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的。

来源 ✉ 魔都斑马 | 编辑 ✒ 集邮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