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他的故事,20年后是这样的!

今日话题:女同学

毕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相聚,免不了聊起过去的同窗友谊,没有相聚过的,则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尤其是那些曾经彼此有好感的同学,以下是一位男生与女生的故事。

20年,无缘相见

几经周折,好不容易通过两个要好的老同学才知道她的手机号码。那天中午,我终于按耐不住,小心翼翼地拨通了她的电话,像所有久违了的老朋友一样,我们一聊就是20多分钟。

自从初中毕业后的20年里,我们就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电话了。而她——却是我从学校及出到社会的相当一段关键时间里,曾经给予我不少鼓励、帮助和最好、相互最了解的同学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那时,她虽然不算长得特别漂亮,但是我们班的尖子生、学霸,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而且由于酷爱唱歌、也唱得不错,性格开朗活泼,深得同学们的喜欢。

她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读的是制糖专业,后来听她说,当年初她的中考分数竟然高出地区重点高中招生线60分,所不同的是,上中专就能够获得相当考上大学一样的待遇,那时大中专毕业生还是由国家统一包分配工作,对农村学子来说就意味着跳出了家门,成为“公家人”。

电话里,她说现在广西农垦集团下的一个糖厂上班,儿子已经六岁;丈夫是个壮族青年,是他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原来与她在一个单位上班,现在调到柳州的一个分厂工作,任厂领导,由于从柳州到南宁不是很远,一般每周回家一次……

我也在电话中告诉她,至今仍然保留着她当年用钢笔书写给我那些信件。并直言不讳地说:非常怀念过去我们之间相互鼓励、相互默默支持的那段日子。

接着,我提出我们相互通过电邮交换几张各自的照片,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平时不太爱照相,也不太善于化妆,照片不多”几天后,我如约收到了她发过来的电邮,发现附件里只有一张她抱着儿子合影的彩色照片,从照片上看,她的脸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属于是那种多年不见,仍然能够让老同学一眼就认出来的熟悉面孔。

同样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除了这张照片,邮件里没有写下任何文字。须知,过去我们沟通主要靠书信交往的时候,她的每次来信,不但写得一手不错的钢笔字,而且从来不会惜墨如金,往往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页信纸的内容,内容的优美堪称散文般,让人阅读起来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就这样,我们重新开始了认识和交往,原以为,有了这次电话沟通的良好开始,接下来应该是商量什么时候方便相聚一次了。不久,我们第二次通电话的时候,我兴奋地告诉她,我将于下月某日至某日到南宁出差,问她是否方便抽个时间见面?想不到,她却无奈地说:“下月某日至某日啊!我正好要与单位的几个同事一起去外地学习几天”第一次商量相聚就这样“流产”了。

同年8月,听她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他们厂进入半休息的季节,因为广西制糖业以甘蔗为制糖原料的繁忙榨季刚刚结束,剩下的是进入产品后期加工包装等环节。正好也是学校放暑假的时间,她可能会趁机休假带儿子回到乡下娘家住一段日子,她说方便的话,我们一起在老家见面聊聊;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特别的事情需要,直到那年暑假结束,我都没有回过老家,第二次相约见面一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第三次相约见面的时间是2008年春节,我打电话向她祝贺新年快乐,并顺便告诉她我们全家回老家过年,电话里她说正好回到娘家探亲,我便立即发出邀请,希望她与家人趁此难得机会到我家作客(她娘家在乡下,我家早几年已经搬到市区,认为她到市区来会方便些)。她说“好啊!不过天公不作美,我征求一下儿子什么意见”,最后是她儿子不同意,她儿子说:在城市住久了,什么好吃好玩的没有,何况过几天就要回南宁,很喜欢乡下热闹又充满乡土气息的过年气氛,喜欢与乡下的小表兄弟、小表姐妹玩,那里也不去。最后,她说:尊重儿子的意见,来日方长,希望有机会再相聚。

转眼,几年过去,虽然也一直保持电话联系,但我们至今都还没有机会见过一面,其中原因,既有最初几次相约未果的遗憾,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相互都感觉到,好像没有刻意制造见面机会的必要。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相见不如怀念”。感谢她,给了我一份纯真、美妙的友谊。

2015年国庆节,决定回老家一趟,临行前一天中午,突然手机响起,一看来电显示,是她的电话……

相逢来得太突然

2015年国庆节,计划2号出发回老家一趟,临行前一天中午,突然手机响起,一看来电显示,是她的电话,礼貌地相互问候节日快乐后,她说与丈夫、儿子国庆前一天晚上就到了深圳,上午在深圳玩了一上午,现正在深圳驾车往广州的广深高速路上,已经到了东莞。

趁着还在广州,决定邀请她全家到家里作客,便告知她我家就在广深高速进广州出入口的附近,如路上行车畅顺,约50分可到。发了定位给她后,很快就直接驾车进入到了我家楼下,这可是至今为止,第一个那么顺利找到我家的亲戚朋友,让我非常惊讶。

想想前几年多次有意相约却未能如愿,这次从接到她的电话到见面,仅仅是发生在不到1小时内的事情,实在是来得太突然、太畅顺了。

到家后,她立即坦诚,因为在外旅游,很多事情无法预先确定,不敢提前打扰老同学,此次相约是准备来广州前才临时决定。

听完她的解释,我也笑笑地告诉她,呵呵!原计划我们一家三口一同回老家过节的,偏偏临时有事,我只能推迟一天出发,让妻子、女儿先走了;随后我们都被这次纯属巧合、甚或是天意的安排感到高兴。

虽然是多年后首次见面相聚,谈不上激动,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她依然是那样的开朗、健谈。有趣的是,也许平时都在电话或QQ里聊过了不少,相互都比较了解了,此次见面,好像达成了某种默契一样,我们聊得更多的是这个国庆长假有那些安排,对过去、现在同学间的、个人的那些事情只字不提。反而是我与她的先生、儿子聊得更多。遗憾的是妻子、女儿错失了见到我这个老同学的机会。

作为地主,加上考虑到他们一家对广州不是那么熟悉,第二天吃过早餐后,决定先送他们到游玩的景区再回老家,顺便多聊一会,她非常爽快地接受了。

经过这次暂短的相聚,发现她的先生很稳健、成熟、开朗,儿子也非常机灵、聪明,明显感觉到他们是幸福、和谐的一家。临别,她微笑着打趣说,夫妻俩都在国企打工,不求大富大贵升官发财,只求家庭美满平安度日。

这次老同学来难得有机会到家里作客,虽然当天就告诉妻子了,回到老家后,我并没有第一时间把她的其他情况向妻子报告,妻子也没有急于向我问及关于她的更多事情,直到假期即将结束,在回广州前一天晚上,趁着休息前与妻子好好聊起这位久未谋面的老同学。

聊着、聊着,妻子由衷的发出了感慨,妻子说……

往事并不如烟

直到假期即将结束,在回广州前一天晚上,趁着休息前与妻子好好聊起这位久未谋面的老同学。聊着、聊着,妻子由衷的发出了感慨:成长路上,有一位纯真、善良的同学在默默相互支持、鼓励,是人生一件幸事。

话毕,妻子半开玩笑地问:相信你们的友谊至今还是纯洁、真诚的,敢问你是否有过把她当作女友的念头?并补充说“不必要急于问答,我只是随便问下而已”。

既然妻子给了这个台阶,便把我们交往的一些故事像播放幻灯片一样重温下。

在学校期间,因为属于乡镇的初级中学,大都是农村孩子,并不像城市那么开放,平时男女同学之间交流不多,她是班里的尖子生,全面发展优秀,而我的学习成绩很一般,也没有什么特长,唯一就是自认为写作文不错,还是班上第一个自费订阅最多课外书箱的。

初三面临中考,别人都在紧张地投入复习,不断反复做练习题、模拟试卷,只有我“处变不惊”,觉得学习还得靠平时打好基础,临时突击作用不大,应该放松就放松,照样花不少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中考后举办毕业晚会,在几个积极筹办晚会同学的努力下,晚会节目内容虽然单调,无非是唱歌、说故事、朗读诗歌。因为意识到毕业后,有的可能考上高中或中专有机会继续念书,有的可能就要走上社会了,都比较珍惜这次晚会。

在几个比较要好男同学的纵容下,我勇敢地从《中学生》杂志上选择了一首诗歌来朗诵,并顺便向同学们隆重介绍了《演讲与口才》这本杂志,说到我阅读这杂志后获得了如何提高交际、口才、写作、为人处世的一些知识。

正是通过我在台上短短几分钟表演,才真正引起了她的注意,毕业后的第一期的暑假,我在小镇新华书店偶遇她与另一女同学,相互留下了学校的通讯地址,才知道她俩都考取了中专。

这次见面,她说她是班干部,还要负责文娱工作,要向我借阅《演讲与口才》杂志,我爽快地答应了,刚好我的一位堂姐是嫁到她村里的,详细说开来后才发现,原来堂姐夫就是她的堂哥。

知道她的英语特别好,开学后,我写信向她请教如何才能更快学好英语,并要她借些英语书籍来看。

我的强项是文科,很快便在报刊上发表处女作,第一时间便把一份刊登了作品的样报寄给了她。半个月后,收到了她热情洋溢、饱含鼓励和支持的回信,行云流水般的钢笔字,优美的语言,令我自愧不如。

在她的鼓励下,我认真写作,陆续有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小有名气后,毅然辞去工作南下广州发展,1995年5月成功应聘进入《南方日报》社工作,听说她先分配到当地一国企,不久调到南宁工作,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单位。

遗憾的是,从此我们却失去了联系,直到2008年才联系上。并到这次国庆(2015年国庆)才见面,距离从上次在街上偶遇,竟然超过20年。

明知可以通过我们共同的亲戚——我的堂姐联系到对方,为什么中间相距这么长时间彼此没有联系对方,原来……。

岁月留痕

中专毕业后,听堂姐说,她被分配到当地一国企——一家大型制糖企业,算是专业对口,可惜的是,当时全国制糖企业已经普遍不景气,糠价低微,甘蔗收购价更低,很多蔗农还被打白条,农民不再愿意种植甘蔗,制糖企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无法足额工人发放工资,只能领取一点基本生活费度日,部分有勇气的年轻员工选择了自谋出路。

不久,我南下广州发展,1995年5月,成功应聘进入《南方日报》社工作。新闻工作是我梦寐以求职业,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面对新的工作,新的开始,加上身边同事大都是各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竞争激烈,稍为不努力,随时会被淘汰。暂时必须以工作、事业为重,每天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读书上去,一时间几乎忘过去的很多事情,只与过去两个与我比较要好的男同学保持联系,之前的所有同学、老师,包括她,都不知道我的去向和工作情况。

我的“低调”,既有当时通讯方式没有现在那么方便的原因,也有刻意的。到报社上班的前几年,与很多分配过来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我们被安排住在报社大院的职工宿舍或夜班宿舍里,大家都是单身的年轻人,工作之余,一起玩耍,其乐无穷。

充实的工作和业余生活,偶尔会想起她。春节回老家,有时也会向堂姐打听她的工作情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堂姐说并不太清楚她的情况,既然这样,觉得也没有进一步急于了解详情的必要。心理祈求“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愿大家都有更好的将来。

几年后,堂姐说,她已经调到南宁工作,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单位。直到2008年8月,终于忍不住向两位要好的同学打听到她手机号码,第一次电话联系上后,我们在电话聊了20多钟,知道她还在制糠公司上班,先后负责过产品质量监督和公司办公室工作,她自嘲苟且生活度日吧。到2015年国庆在广州见面,距离我们上次在街上偶遇,竟然超过20年。

在之后的几次电话中,她透露,那时单位允许停薪留职,回到现在的公司上下班前,曾南下珠海打拼过一段时间,进过企业打工、也梦想当老板,做过服装贸易,一个漂泊在外,并不是那么如意,当时真是有点迷惘,不知道路在何方。后来,经过重新洗牌,很多中小制糠企业倒闭了,剩下少有的大型国有制糠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机会来了,重新回到单位上班,不久调到现在的单位。

现在想来,我们几乎是同一时间离开原单位的,不同的是,她到了珠海,我到了广州。按照“剧情”的发展,感兴趣的朋友也许会好奇地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曾经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关心的男女同学,最后却没有机会走到一起呢?难道,你们之间真的只有纯洁的友谊关系?是的,在别人看来,我们好像是一对“有情人”,理应“终成眷属”,但就是没有机会在一起,这就是缘分。

再透露点秘密,我们之间的这种微妙同学关系,只有天知、地知、她知、我知,包括同学、老师、家人,之前并没任何人知道,直到去年清明节回到老家,约几位老同学吃饭,才把这个秘密如实告诉了在座的同学,这是一段让人无法相忘于江湖的男女同学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