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彝族余氏
在毕节市东北100千米处的龙场大屯村,深藏着一座阔绰的庄园,它就是彝族扯勒部余氏家族的大宅院。庄园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像是安放在山间的一张太师椅,占地5 000平方米。四周围有高大的砖墙,还耸立着6座大碉堡。碉堡高8-10米,当年有头扎英雄结、身披“擦尔瓦”(披毡)的武士守卫,戒备极其森严。这个彝族土司的大屯庄园,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这个大宅院的主人,原来是四川永宁(今叙永)土司的后裔。那永宁土司曾经风光一时,掌管着赤水河两岸大片土地和人民,世代为官,犹如霸占一方的土皇帝。
到了明末天启年间,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崇明,与水西(今毕节地区)的土官安邦彦联合起来,共同起兵反明,史称“奢安事件”。彝族自来尚武,兵强马壮,一时间军威大震,发兵围攻贵州省城贵阳,又去攻打四川省会成都,闹得朱家天子不得安宁。明廷调集几省兵马,用了几年时间才将这次战乱平息。奢崇明被杀,参加反明的儿子、家属自然也受牵连。他管辖的地盘收归国有,由朝廷派官治理。
永宁土司衰败,又是朝廷钦犯,所以子孙都只好隐姓埋名,逃往四方。奢崇明的第三子奢辰改名为余保寿,他在清朝初年归顺新的朝廷,被安置到龙场的卧龙河居住。他的第三子不知为何又改姓张,取名张翔,于康熙年间来到大屯,成了这个庄园的第一代主人。
张氏传了六代,到第七代时复改称余氏。也许是家道中落,也许是不愿再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从第七代余家驹开始,便隐居不出,以诗书传家,于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诗人,形成了一个彝族诗人群。余家驹,字白庵,曾为道光年间的贡生,但他无心做官,隐居家中,以诗酒为乐,著有《时园诗草》二卷,以诗歌来描写乌蒙山区奇险的山水,吟咏彝家的风土人情。他的诗,“雄观浩荡”,别开生面,他的《时园诗草》大概就是在那个被祢为“时园”的庭院中写出来的吧!
余家驹之子名叫余珍,字子儒,号宝斋,彝名叫做龙灼。他本有一番创建功业的抱负,做过土千总,但郁郁不得志,闲坐家中品茗做诗,40岁便死去了。他的堂弟余昭,字子懋,号德斋,别号大山,彝名叫做龙补。他自幼学习诗文,著有《大山诗草》三卷,《叙永厅志》四卷,还著有《德斋杂著》和《有我轩赋稿》。他的妻子安履贞,原是乌撒土目之女,能诗善画,被誉为“乌撒奇女”,也著有《园灵阁遗草》的诗集。其子余一仪也习诗文,但不幸早逝。
到了清末民初,彝族余氏家族又遭一次劫难。第十一代余若惶在四川,因受永宁道员赵尔丰陷害,关进大狱,殃及余家。他的弟弟余若琮,号达父,自幼受着诗文的熏陶,在祖母安履贞的培养下学业大进,可是兄长犯了罪,不得已,便带着两个侄子逃往日本。他在日本考入大学学习法律,与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平刚结为挚友。回国后曾在北京开设律师事务所,又兼任政法学校教员,一度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是彝族的第一个律师和法官。晚年回到家中,研究历史,创作诗文,著有《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庵拾尘录》二卷,还著有《且兰考》和《且兰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