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3)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国防科技、工业迁移到川、贵、云和陕、甘、宁、青等偏远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大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四十五所(当时为国营第七O一厂)就是那次从天津西迁到大西北甘肃省平凉的。随着单位搬迁,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45所职工、家属陆续离开天津奔赴三线。

   直到一九七二年底从全国各地,又有大批热血年青人离开祖籍家乡,离开世代居住的城市,相继来到三线的第45研究所。

  初到建华厂  

吕德宽

1970年7月,那时我已大学毕业,9月我从扬州老家回到母校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准备到甘肃平凉701厂报道。当时我们一系651班分到平凉的还有孟子皿同学。闻说孟子皿已经于前几天去报到了,于是我第二天独自一人来到宝鸡,当晚就住在离汽车站不远的东方红旅馆。第二天一早大约六点多钟,我就到汽车站排队买票,买票的队伍不算长,大约有20个人左右吧。大约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来了一位女同志,她中等个,不算瘦,圆圆红润的脸,脸皮不算白,似有几分饱经风霜的气质。她似乎已经猜到了什么,老练得没有一点怯生腼腆的神色。她微笑着主动和我打招呼:“请问,你到哪儿?”,因为我第一次到平凉,巴不得有一个人和我“拉呱啦呱”,当我告诉她我是到平凉701厂的时候,她便爽快地说:“我叫高云雪,我就是那个厂的!”。就这样,高云雪就成了45所我第一个认识的人。

由于我事先看了地图,汽车开出宝鸡后,沿山路应该一直向北,到一个叫四十里铺的地方,汽车才转头向西直到平凉。开始尽管汽车翻山越岭东拐西弯,但在我意识中一直认为它是向北。但偏偏快到四十里铺的时候,我却睡着了,向西拐弯的事,我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明明已经向西了,我却以为还是向北。偏偏从四十里铺到平凉的柏油马路又是一直向西,中间没有打弯,最终一直到建华厂门口,我还是认为那条马路是一直向北的。第一次印象错了,以后就改不过来了,所以我在平凉的十五年,那方向一直是错了九十度的。

当我第一次来到建华厂门口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更不见领导接见,看到的是马路南侧不远处,有十多个人在挖土。他们由东向西一字儿排开,身着清一色的褪了色的黄军装,他们挥锨挖土的潇洒姿态,倒有几分像电影中展示的战士开荒的情景。见此情景,高云雪径直对我说,他们就是你们西军电新分配来的十多位同学。

再向西走,在马路的左前方出现了一座三层楼房,那楼房中间有一条过道,我的宿舍被分配在过道南侧的第一个房间,那里面已经住了两个人。当我第一次见到杨永德的时候,只见他个子高高,身材精干,他梳了一个小分头。他半眯着眼睛,一副笑眯眯的神态,不但使我一扫刚见面时的尴尬,反而使我有一种老弟兄又见面了的感觉。接着不远处又来了一位矮个子的人,他梳了一个大背头。他也以笑眯眯的神态,作为我们平生第一次见面的礼物。他叫秦金清,他和杨永德一样,都是我们西军电的校友,我们三个人就住在同一个房间,做了几年的室友。

作者介绍

吕德宽

江苏扬州人,1970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子工程学院。1970年分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研究院第45研究所,从事电子线路设计、研制工作。在45所,先后参与了QP—2、QP—3型晶体内圆切片机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研制;参与了计算机房组建及DJS—130计算机外部设备电气部分维护工作,对45所科研事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86年调离45所,走上了自己办实业道路,经过多年打拼,在行业内已经成了一名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

2018

西北三线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恭喜“秦之三线”

成功更名为“西北三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