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到17号,我们武汉见!

截图源自: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关于举办2019年综合学术年会的通知

之所以转发这条推送,是希望能够在我回国期间多见到一些全国各地对有志于从事地理教育行业、正在致力于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同行。

我目前已经提交了自己的参会申请,所以当然要呼吁一下还在观望的人快行动、提前认识也已经报名参会的人。

这次我也想要做一些与地理教育有关但并不在这次会议议程中的事情:

为我的四项研究计划招募合适的伙伴

  1. GERt podcast: 地理教育研究者的思考

  2. 2020 穿越胡焕庸线

  3. 我的博士研究项目

  4. 地理教师,说出你的故事

所以,如果你参会期间还有余力,愿意在2019年12月14日报名日早点到,或者在会议期间忙里偷闲和我提前约好时间谈谈,那请一定要阅读这篇推送里我对这几个项目的介绍以及真诚的请求。

  1. GERt podcast: 地理教育研究者的思考

    我在这个项目中的身份:发起人和采访者。

    项目介绍:

    我们这个团队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位国际同行,我们已经在IGU CGE(国际地理联合会 地理教育委员会)2019年4月的伦敦会议上采访了来自英国、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和巴西的7位在退休年龄的教授。

    我们都是三对一,一个人录音,一个人采访,一个人录像。我们对受访者在一个办公室或室外单独做采访。在报到日给了他们项目信息表和知情同意书(我们要问的三个问题在项目信息表中有),在签字之后,一式两份保存,约定时间进行了三分钟的迷你采访

    这是第一季我们做的内容,第二季我们想要拓展到更多人,而且不只是用英语,而是让受访者用自己的母语接受访谈。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出于学术研究目的,而是希望让更多人(大学生、研究生、对地理感兴趣的家长及其他社会公众)知道:

    有谁在做地理教育研究?

    这些人又做了什么?

    为什么做这些事情是重要的?

    Podcast(音频节目)的形式也意味着参与我们采访的对象需要同意一定需要录音,而且尽量少说专业词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听众入门“地理教育”。同时如果希望我翻译成英文与更多国际同行探讨,还要愿意接受录像(但不一定要正对镜头)。

    如果你愿意参加,欢迎在确定参会后联系我,我可以把电子版的发给你,你告诉我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信息。然后,报到当天来找我拿两份,一式两份,一份我留档,一份你保留。如果哪天你改变主意,不再希望我有你的音频和视频,并且公布在网络上,可以发邮件告诉我撤销许可。

对参与者的要求:

受访者必须满足以下四点——

  1. 能够清晰简明、有理有据地真实表达自己的思考

  2. 不认为地理教育只能由权威人士给出唯一的定义

  3. 在镜头(你可以选择不录像)或录音(录音是必须的,不然哪里来podcast的音频素材)时,不会过于紧张以至于一直卡壳(这一点可以在之前通过自己对镜子练习缓解,采访的问题也会提前给到你的)

  4. 在2019.12.14-17日之间在武汉,能找出10分钟不被外界打扰的时间(采访期间所有在场的人手机都要关机,建议提前告诉你的朋友你去找谁、在哪)

项目助理建议满足至少一条——

  1. 能够提供合适的场地或录音、录像设备

  2. 能够操作音频、视频软件,且愿意参与后期的音频制作与字幕添加

  3. 对专业英语有一定的熟练度,且愿意参与后期的中英翻译或审校

参与者将获得——

在参与(可以是接受采访、也可以是项目助理)之后,受访者和项目助理将获得在17号可以使用的“预观影券”,独家看到我们第一季采访的几位老教授的视频(有中英文字幕)。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的secret screening,所以同样的有观影要求,不能录音录像,手机要静音,观看过程中不能说话。当然看完了欢迎交流!

2. 2020 穿越胡焕庸线

我在这个项目中的身份:合伙人,负责招募在中国的当地联系人。

之前在几篇推送中有过详细介绍了——

2020年暑期「穿行胡焕庸线」过程中会遇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你对中国、对地理有哪些好奇?

“你回复我,会给我指引行车的方向”

目前计划中一定会经过的地方:

天津-北京-黑河-兴安盟-呼和浩特-榆林-延安-西安-天水-成都-雅安-攀枝花-大理-腾冲-临沧-百色-南宁-防城港

在这条路线上我们会尽可能去到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和山村,所以如果你有合适的地方推荐,期待你的分享!

这次在武汉年会,我需要寻找的有两类联系人:

  1. 在地联系人【在我们行车路线上或者至少附近1小时车程内】至少满足以下一个条件:

    a.有自驾经历并且对当地的道路交通情况熟悉,会在2019.3-4月或7-8月在这个地方生活,能够抽出一天或半天时间和项目组汇合见面;

    b.对所在的地区有比较熟悉的留守儿童家庭,可以为项目组做好联系,带着项目组成员去到相关学校(可能有暑期夏令营)或学生家里;

  2. 学校联系人【在中国大学或中小学从事地理教育相关工作】至少满足以下一个条件:

    a.希望让自己的学校或地理课堂与中国乡村里的留守儿童有更多联系,比如与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学校或班级结成'伙伴’关系,自己和乡村学校的老师交流地理教学经验,学生之间成为'笔友’或者交换电子邮箱;

    b.愿意使用项目组拍摄的影像资料制作一节或一系列课程,教给自己的学生或者分享在网络上,让更多上你课的学生、网络视频的观看者能够了解生活在“胡焕庸线”附近的人,尤其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同样的,对成为这两类联系人感兴趣的你欢迎联系我,提出你的疑惑或问题,我会准备信息表和知情同意书,也是一式两份,你到武汉时签纸质版的,我们彼此都留存一份。你不想再做我们项目的联系人时可以通过知情同意书上的联系方式联系我,撤回你的同意,不需要给我任何理由。

3. 我的博士研究项目

我在这个项目中的身份:唯一的作者

这个项目有最严格的保密协议,因为我要对自己的研究负责。同时也因为我自己个人经历过的一些学术不规范行为,要以防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窃取。

但我的博士项目是我倾注最多心血的,其他的项目都是有合作伙伴,只有这个是我自己一力承担的,当然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我很敬爱的学者的指导。

同行评议者必须——

  1. 同意在年内不会将自己听到的和我研究有关的理论及方法,不会在未经我许可的情况下告知他人,更不会擅自盗用发表我的研究成果;

  2. 同意在我展示并解释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时,携带的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均处于关闭状态,不得录音录像,同时尽量不打断我的阐述;

  3. 至少已经写完或发表过两篇自己写的地理教育类学术论文(至少要有10篇参考文献),比如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已录用未刊发也算),能够有信心地说自己在写这篇文章时没有学术不端行为;

  4. 认真读过至少两本或两篇用英语写成的国际同行(地理教育研究、或教育研究)学术作品(比如专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集)。

这样做是因为我不是要教谁做博士论文研究,而是要和有基本研究素养的值得信赖的同行探讨我的研究,从理论框架到研究设计,我需要的是诚挚的思想碰撞,并且不用担心参与交流的人转头就把我的研究改名换姓。

之所以我会列举出这四个条件就是因为有些做学术的人并不值得我的信任,他们并没有以学术为志业,只是把发表论文当作自己的成就。我已经在不长的学术生涯中经历过一些令人作呕的行为,当然我遇到了更多正直的研究者所以我还继续留在学术圈。鉴于我的经历,我必须做一切我认为值得的事情来尽可能呵护我不成熟的原创研究。

那参与这个交流的人会收获什么呢?

  1. 成为少数几个真正了解我研究进展的同行(我的经历告诉我,思想碰撞超过5个人就容易停留在表面了,三四个人是最好的);

  2. 在交流现场你可以读到我最新的博士论文研究报告纸质版,我会专门为你中英文版,很抱歉但暂时不能带走,也不能拍照;

  3. 可以和我一起用我相关的理论框架来写文章:一篇博士论文写不下所有的内容,而我已经有挺多很好的设计与想法,因为不切合博士论文主题被我挪出来了,而这些想法与设计我们可以合作研究。

4. 地理教师,说出你的故事

我在这个项目中的身份:发起人之一。

这个项目是我目前为止做的最长的一个纵向研究项目,第一位参与的老师我已经进行了第二次的深度访谈(第一次访谈是2015年)。

同时我提交的报告申请也是和这个项目有关。我需要找到的参与者是采访对象:

从事中学(初中、高中)地理教育的老师(持证上岗和无证的都可以)

需要满足的条件与项目1的podcast相似:

  1. 能够清晰简明、有理有据地真实表达自己的思考

  2. 不认为地理教育只能由权威人士给出唯一的定义

  3. 在2019.12.14-17日之间在武汉,能找出30分钟不被外界打扰的时间(采访期间手机要关机,建议提前告诉你的朋友你去找谁、在哪)

  4. 在阅读项目信息表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找合适的时间接受面对面的录音采访。

  5. 请注意,参与研究意味着你可以在你提供的研究数据发表之前,随时选择撤回你的同意。也就是说,只要还没发表,你哪天不希望我再用你的数据,可以通过知情同意书上的联系方式告诉我你要撤回同意。

以上就是我想要在武汉年会的开会间隙做的事情。

当然要是你在上海,或者南京、杭州、苏州,也欢迎你在其他合适你的时间联系我,因为我也会去到这些城市,但就不在这篇推送里公开我的行程安排了。

最后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联系我,再次提醒联系我的方式有两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