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的“势” 2024-06-09 07:15:36 北宋 ·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人们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常常说到画面的气势,赞誉一些画“气势磅礴”“气势纵横”等等。所谓“气势”,也就是指画上总体形象的感情倾向和生动变化的表现。“气”,往往是指物象的空间吞吐、隐现、萦回、流动等等的表现;“势”,是指物象的形态外状、曲直、斜正、俯仰等等的表现。“气”“势”二字,一般情况下是连着使用的,而做具体解释时,“气”和“势”又可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来说。中国画把画面的“经营位置”亦称为“置阵布势”,把“势”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台北故宫 清代学者王船山在《姜斋诗话》中有言:“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这句话说明了作为艺术的图画,它不能像地图一般以画出地理的距离、方位,罗列景象为能事,而是应通过突出艺术形象的创造,去吸引观众和启发观众的想象。这个能够起到吸引观众并引发想象的形象,则以“气势”为要。画家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图画在付诸笔墨等技巧以前,必须着眼于“势”,要做到以“势”取象,以“势”立形,因“势”而导,贯于创作的始终。只有这样突出“势”的要求,图画才不至囿于方寸,或拘泥于点滴。只有杂于繁屑而先去主宾关系,才能达到咫尺应万里之势的效果。只有从“势”出发,始终突出“势”的要求创造形象,图画才能牵动人的感情,引导观众获得广度和深度的空间与时间的想象余地。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绢本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国画中的“势”给人直觉上的印象,是物象在空间所呈现的一种大的轮廓和大轮廓所呈现的某种情绪的倾向。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画家在观察物象与摄取物象时,要有“远取其势”与“近取其质”的方法。“远取其势”,即远处看山,最能发现和掌握山的大轮廓与大倾向,也就能够把握山势形态的总体概括;“近取其质”,即就近看山,便于了解和掌握山的来龙去脉、山石的组织结构和性质变化,以利于具体笔墨的表现。郭熙虽说的是对画山水的体会,其实对待人物和其它景物何尝不是如此。就画人物来说,远处看人时,呈现在你眼中的就是其人的大的轮廓和大的动态,同时能基本上辨别出他的性别与年龄特有的外状,以至于其外状所表露的某种情绪的倾向,这就是“势”的表现。至于那人的具体装束与神情笑貌,则非近观不能尽其意。画动物、林木、花卉等都是如此。这种客观对象所呈现的大的轮廓、大的形体印象,都本能地有着一定的势态。这种势态的印象或强,或弱,或显,或晦,也都包含着某种感情的倾向,而当画家在发觉或领略到这种突出的大体形象的某种感情倾向时,实际上也赋予了自己的感情成分。“势”的摄取和创造,就是要有意识地使这种意态的倾向更明豁、更完善、更强烈,并使图画在“势”的指导下,统一整个构图的过程,促使表象向意象的境界发展。这时,一些纯粹自然的规律、生理的规律和一些理性的规范,都要让出路来,让“势”的感情得到驰骋,达到作者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象相契合,从而达到艺术的升华。 宋 燕文贵 溪山楼观图 一幅图画的成功创作,即从客观到主观的结合,从形似到神似的发展,从自然景象到艺术境界的升华,“势”起到了媒介和桥梁的作用,是国画创作必须注重的问题。 北宋 燕肃 寒岩积雪图“势”与“空白”的关系。上面已提到物象的大轮廓,它最本能地给人以大的势态印象,并且指出就远处摄取物象的功能。然而,在画家作画时,并非一定要把对象置于远处观察后,方能造势。画家在观察物象时,除了“远取其势”外,亦要深入细致地就近观察,左右上下、里外前后地观察。而问题在于塑造物象时,必须先具有概括大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近处取象时不能疏忽远看的设想,要能概括出大的体势。看潘天寿先生作巨幅《鹰石图》,鹰是一大片黛墨,石是几条粗线,似乎无多变化,其实不然,他是把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变化,都概括在大的形态之中。而当把画挂起来稍远看时,就又见出其形态的生动变化,笔墨沉雄有力,气势磅礴,毫无单调之感。可见,潘老的画笔墨高度概括,且墨色的变化是“浓中求浓变,淡中求淡变”,都着眼于“势”,在落墨运笔之际已估计到远看的效果,并且十分注重外形与空白的对比,善于“在空白处作文章”。 南宋 夏圭 西湖柳艇图“外形”与“空白”在画面造势中,是相辅相成的。运用笔墨的取象方法,不同于依靠自然光照的块面描摹来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而是依靠线的穿插变化、虚实变化(包括墨色的浓淡枯湿)表现出与“空白”相协调的画面。这个“空白”一旦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就不再是空洞无物的白纸。中国画中称为“虚白”,说明“白”和“虚”是休戚相关的。“虚”是物之隐,“实”是物之现,画上的空白可解释为“实”所演化的虚象,亦可谓是“象外之象”,是意到笔到之处。因此,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外形”与“空白”互为关系,节奏变化的表现,皆是中国画突出的特点。 宋 马远 踏歌图轴(绢本) 北京故宫在生活现象中,往往是“外形”突出于“空白”之中,于是容易找到“势”的倾向。比如:与天连接的山峰,雾中的行人,雪地上的梅花……物象处在单纯或模糊背景的衬托中,其外形是比较明确的,同样其“空白”也是比较明豁的。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但在许多情况下,物象需处于繁复、重叠、万象交错、宾主难分的情况中,“外形”与“空白”的处理都会感到棘手,这时就要明确立意、分别宾主,以至于采取大取大舍的方法,紧紧抓住主要描写的对象,并进行外形势态的加工,达到整个画面造“势”的目的。而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形象可以视而不见,归于迷茫或“空白”之中。这种取于自然而不为自然所羁绊,充分发挥画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中国画中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了人们心理要求的基本特点,又符合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北宋 高克明(传) 溪山积雪图 赞 (0) 相关推荐 绘画是美貌,题字是内涵,谈中国画题款之提升画作审美价值 摘要:诗.书.画.印结合的中国画,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美感,而且在东方绘画艺术中有着鲜明的创造特点.其中,中国画的题款艺术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题款:作用:价值 中 ... 留白在国画艺术中的作用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留白是比较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从字面上就能够看出来,留白主要是指在艺术创作中留出一定的空白,这样就能够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这就说明欣赏者借助留白进行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够创建一定的意 ... 国画论坛丨 国画创作的“势” 人们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常常说到画面的气势,赞誉一些画"气势磅礴""气势纵横"等等.所谓"气势",也就是指画上总体形象的感情倾向和生动变化的 ... 「精读」国画创作的“势”【一点资讯】 人们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常常说到画面的气势,赞誉一些画"气势磅礴""气势纵横"等等.所谓"气势",也就是指画上总体形象的感情倾向和生动变化的 ... 国画创作一般都是从一棵树开始,想要衬托树就要虚化树后的背景。 国画创作一般都是从一棵树开始,想要衬托树就要虚化树后的背景。 感悟陈静逸国画创作的活力(原创) 感悟陈静逸国画创作的活力 说起陈静逸的国画作品,还是前些年.第一次到新加坡,在一家画廊巧遇的.虽说陈静逸是江苏人,但在国外,出自对"国内乡党"画家的亲近和关注,除了对其绘画的赞赏 ... 辛丑春月画家夏阳光国画创作作品 夏阳光,著名女画家,先后毕业于中央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以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为主题.师从冯远,张立辰,胡勃,田黎明,胡伟,郭怡宗,崔晓东,刘金贵,袁武,任惠中,李魁正,于光华,姚鸣京等名师指导 ... 《野鸭飞来成画图》点染美术曹老师国画创作 《野鸭飞来成画图》点染美术曹老师国画创作 书法,无欲侧刚#书法 #国画教程 #国画创作 书法,无欲侧刚#书法 #国画教程 #国画创作 搞清楚3条线,国画创作轻松应对!花鸟画的构图会有这么简单? 搞清楚3条线,国画创作轻松应对!花鸟画的构图会有这么简单? 点染美术曹老师国画创作之各有所爱 点染美术曹老师国画创作之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