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堂: 我的第一笔稿费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的第一笔稿费

作者 |周中堂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学生时代喜欢舞文弄墨,偶尔会有豆腐块火柴盒见诸报端或有新闻稿件在我们社旗县电台播岀,在这期间也曾收到过几次稿费,其中第一笔稿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我那时在苗店中学读初中三年级。当时改革开放已有些年头了,部分头脑灵活的乡亲乘着改革的春风开始做生意赚到了钱,过上了吃穿不愁、手头宽裕的小康生活,个别家庭还被政府评为了“万元户”,在大会小会上披红挂彩的做报告,风光无限。
但大多数思想保守的乡亲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我的家庭就属于后者。
父亲虽然有木匠的手艺,一年四季也不闲着,但由于主要是为本村或邻村的乡亲帮忙,大家要么是近邻要么是亲戚要么是朋友要么是亲戚的亲戚或朋友的朋友,总之几乎都是沾亲带故的,所以根本不好意思按工作量全额收取报酬,有的活干完了象征性的收点钱,有的饭一吃酒一喝也就算了。
父亲是“挣钱不挣钱落个肚子圆”,而我们的日常花消可就成了问题,再加上父母种田不是很得法,庄稼长得又不比左邻右舍的壮实,产量也不比别人的多,田里的收入自然也少得可怜。另外我们兄妹四人又都年幼,所以日子的拮据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的吃盐钱及日常零花钱是母亲在苗店街逢集时把母鸡下的蛋拿去卖掉,然后用卖鸡蛋的钱买些油盐酱醋及集罢时小贩卖剩下的廉价菜。
那时初中每学期的学费大概二十几块钱的样子,但就是这点学费也往往是由父母东拼西凑来的。至于平时的零花钱是根本没有的,因为我们村距离学校也就一两公里,一天三顿饭都是在家吃,晚上也是在家住,正常情况下也花不着钱,所以父母平时也不给零花钱,有时偶尔需要块儿八角的买个本子了、笔了,则需要向父亲张口要钱,但每次要钱时父亲看起来总是不太高兴。
所以在整个学生时代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从不向父母伸手要钱的。
在初三暑假当中的一个夜晚,由于正是酷暑难耐的日子,那时还没有电扇空调等制冷降温电器,屋里热得睡不着,大家都在院子里或打麦场里铺上凉席睡在外面,当时我也睡在我家的院子里,记得那天晚上的天气很热燥蚊子又多,一开始翻来覆去睡不着,好不容易起了点儿风,稍微有些凉意,蚊子也被风吹得站不住脚无法再骚扰我们,我这才沉沉的睡去。
可刚入睡不久,就被一阵阵痛苦的呻吟声给吵醒了,仔细听听,是邻居六爷的声音,只听他一边呻吟一边嘴里还不停的呼唤着他儿子的名字,希望他儿子带他去看病,但时间一分分过去了,六爷的儿子一直没应声(可能睡得太死吧),包括其他邻居也没一个人回应一下六爷的呻吟声。
后来六爷的呻吟几乎变成了哀嚎。六爷的哀嚎声声声扎着我的心,我一骨碌爬起来走到六爷铺在院子里的床边,说:“六爷,你这会儿这么难受,我找个架子车拉你到卫生院看看吧。”六爷带着哭腔说:“没钱啊娃呀,我一分钱也没有啊,不去看了,反正一时半会儿也死不了。”“那你一直这么难受也不是办法呀。”我也快哭了。
其实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六爷对我一直是不错的,他偶尔改善生活了,会叫我去吃点,我小的时候他在农田里干完活,会逮些蛐蛐、蚂蚱等用狗尾巴草穿起来拿回家让我妈给我炒着吃,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六爷对我的点滴好处我都记在心里。当时看着六爷痛苦的样子而我又一点帮他的能力也没有,那种纠结心情可想而知。
可能是六爷怕再大声哀嚎会影响到我的睡眠吧,等我再回到床铺上后六爷的呻吟声也逐渐小了,我也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第二天上午,有个邮递员打听我的住处,我就走过去问他找我有什么事,他说:“你的汇款单。”说着就把一个汇款单递给了我。我拿着汇款单仔细看看,上面清晰的写着《两个石像》稿费几个字。
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月前我在我们南阳地区语文学会,南阳教育学院联办的报刊《作文与指导》报上发表的第一篇童话故事《两个石像》的稿费,金额是十二元。
我立马约上在一个班上学的同村好友张长德一起来到了乡邮政所取那十二元稿费,邮政所工作人员说取钱需要个人手章,于是我就与长德找了个刻章的,刻一个木质手章需要七毛钱,我没钱,就先借了长德七毛钱刻了个章。章刻好后把十二元稿费取岀来,还了长德七毛钱,然后花一块多钱买了两个甜瓜以示庆祝。这样一来十二元稿费正好还剩下十元。
中午回家没见到六爷,下午我专程去找他,他正坐在地上与一位邻居说话,看他的样子依然精神萎靡、有气无力。我走到他身边,边把钱递给他边说:“六爷,这十块钱你拿着,去看病吧。”六爷可能确实需要钱,也没问我钱是从哪里来的,只是象征性的用手推了一下,算是客套,然后就接过钱放在了口袋里。
多天后我才吞吞吐吐的告诉父母说我前些天收到了十二块钱的稿费,刻章、买瓜之后还剩十元钱,因为六爷看病需要钱我把十元钱给了六爷。
本来以为父母会对我大骂一通的,谁知他们只是互相看了一眼,笑了笑,什么也没说。现在想来,父母当时应该是鼓励我的这种做法吧。

作者简介

周中堂,社旗县苗店镇人。现供职于某集团公司。

(0)

相关推荐

  • 苏得平丨五味杂陈话稿费

    大凡喜欢写文章之人都会有收领稿费的经历.算起来,我写稿也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所收到的稿费单也不知有多少张多少回了.虽每次钱不多,但这个收领的过程是五味杂陈,喜忧参半.有很奇妙也很享受的,当然也有很煎人 ...

  • 〖在绍兴〗▍来绍兴领取的第一笔稿费

    来绍兴领取的第一笔稿费 ⊙麦秸 每天,当我骑车沿着中兴路,在熙来人往的穿行中途经昌安立交桥下时,总会不由得把脚步放慢,把目光投向中成集团.从上空的招牌到办公大楼,我似乎要在这里寻找什么.或许这间办公楼 ...

  • 豆瓣话题「我的第一笔稿费」:潮水涌来,豆友们集体怀旧,我做了什么呢?

    一,潮水 当潮水涌来,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推动人群呢? 有人用强权和暴力,有人用演讲和服饰等,有时,也许一个拨开回忆闸门的小浪花,足以吸引有趣的灵魂分享那年那日那笔稿费,以及回不去的岁月,珍藏的故事. 浪 ...

  • 年轻作家的第一笔稿费究竟是如何到手的?

    说在前面 莫莫 很多人都好奇,作家们的第一笔稿费来自何方?特别是在我们的新生代年轻作家的群体之中,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新作者们还没有完全展露头角,文坛里还没有流传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显得更有参考价值 ...

  • 我的第一笔稿费

    文/高英 在1991年的春天,十八岁的我并不知道台湾作家三毛已经离世,直到我收到了<知音>杂志的样刊. 当我读着自己发表在这份省级刊物上的处女作时,发现编辑老师给我加了三毛的一段话,大意是 ...

  • 【广东】肖天琪《第一笔稿费》指导老师:陈英

    第一笔稿费 东华小学二年级 肖天琪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领稿费,因为我暑假写了一篇文章<难忘的漂流>,这篇作文花了我三天时间才完成呢!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文成功登上了中外作家网上, ...

  • 我的第一笔诗歌稿费,她要存起来领结婚证

    本文3600余字,阅读约需8分钟 利用午休时间,终于把这篇写完了,马上更新,然后抓紧工作.周末要好好休息一下,可能要下周才能再更新了.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 这是一个长篇连载,写我跟乔紫叶之间相遇-相知 ...

  • 宝盖头作部首的字,下面第一笔如果是横的话很关键,千万别犯错!

    宝盖头作部首的字,下面第一笔如果是横的话很关键,千万别犯错!

  • 周中堂: 如爷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如爷 作者 |周中堂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 ...

  • “狂”字左边反犬旁第一笔该写啥?先写撇?还是弯钩?哪个对?

    “狂”字左边反犬旁第一笔该写啥?先写撇?还是弯钩?哪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