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系列135:长平之战孤立无援 赵军危矣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长平之战,因赵括的战略失误,而导致赵军被白起率领的秦军一分为二,首尾不能相顾。在被秦军的包围之下,赵军只能修筑防御工事以待救援。

《孙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这意思就是说,你要想围困敌军和歼灭对方,那我方至少要有十倍于对方的兵力才可以实施。而面对足足四十万的赵国军队,这秦军固然是不敢冒然出击的,那弄不好反而会被赵军吃掉。那么如何吃掉这四十万人的大蛋糕呢,对白起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这秦军不敢贸然举动,而赵军这边,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单从兵力上来说,这两国可谓是旗鼓相当,若是大开大合地正面冲击,那孰胜孰负还真难预料。可现在的问题是,秦国依据有利的地形修筑了防御工事,根本不给你赵国硬拼的机会。这赵军就好比是一只被困在笼中的猛虎,任你是如何的凶悍,却没有施展的空间。

这如此一来,赵括只能盼着援军的到来。可是这援军又在哪呢?当时赵国所有的部队都集中在了长平,邯郸已经是无兵可派。这情急之下,赵孝成王派出使臣到魏国和楚国去求援,然而由于之前范雎的宣传攻势做得是相当的出色,进而使得魏王和楚王一致认为,赵国和他们并不是同一个阵营,如果这次出兵相救,那并不排除赵国以后还会进入到秦国的怀抱。

∆ 孙子兵法

这楚魏两国无望。情急之下,赵孝成王就想到了齐国。五年前齐国曾经派兵帮助过赵国打跑了秦国,那赵孝成王是满心希望着齐国这一次还能够拔刀相助,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五年之中,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已经是大面积、深层次地在齐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如今的齐国,已经在秦国的糖衣炮弹攻击之下,坚定地倒向了秦国那一边。

战争,是争分夺秒的,是你死我活的。这赵国的援军迟迟不来,而秦昭王的后继部队已经抵达了长平,是直插丹朱岭,进而彻底地割断了长平和邯郸的路径,将赵军逼入了粮草断绝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这赵国部队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冷兵器时代,影响一场战争最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兵力和武器,更重要的是军队的斗志,是军心。在古代,军队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少的,一个士卒,他永远不可能领会将军的意图,尤其是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之下,这很多时候,底层的士兵都是长官叫他往哪冲他就往哪冲,看见敌人那就是杀,看不到的时候就跟着命令走。

举个例子吧,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淝水之战,这苻坚的本意啊,本是想让部队先行后撤,等到谢玄的部队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出击,可是呢,他这命令一下达,那士兵啊以为是前方战败了,立刻是溃不成军,这在我们今天啊,听起来有点儿像一个笑话,但是在当时却是极有可能发生的。而像赵军这样的情况,断水断粮,完全的孤立,还想保持战斗力,那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 白起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以来都被在教科书当中是反面教材的赵括,却率领着士兵足足地坚持了四十六天。并且在每一次和秦军交锋当中,他都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这种置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其实也会让我们肃然起敬。

当然,赵括作为赵军的最高指挥官,对长平之战的失利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失败的根源在于缺乏实战经验和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战争啊是一门非常实际的学问,战场上是瞬息万变,而赵括呢仅凭着从书本上学来的理论知识,便自以为是无敌于天下,当他遇到久经沙场因势而谋的白起时,那些理论知识啊几乎没有任何的用处,因为白起就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招法,白起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出什么招,你出招我便是见招拆招。这种无招胜有招的打法,那别说是赵括了,就算是放眼天下恐怕也是无人出其右了。

正所谓兵者,国之凶器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这放眼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位将领敢保证一切尽在掌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长平之战的结果,早在换将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了。

——  明天再见  ——

∇ 点击下方标题

马服子赵括

军权更替 赵括大战白起

流言如虎 蜚语可畏

主讲:孔祥善

编辑:孔祥善  王元龙

配音:兰馨

剪辑排版:呙晓川  设计:刘晟瑞

【闻古知新说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