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不便宜,为何我还鼓动学生去墨园
文:聂传安
听说学校有“寻农趣”墨园游学活动,我心一喜;再看一天238元,我心一惊。
即使不是家长,我也会马上粗略算计一下大致花费:来回车费,午餐费,活动材料费,接待人工费,然后就是基地建设费(此项不会很多,一般是细水长流慢慢回收)。
别的,我想不出来了。
再怎么算,一天238元还是不便宜。
但是,即使我是一个对许多活动都心存戒心的人,我依然鼓动我班的学生尽量都去。
此处先要申明一下:此类活动(包括去德育基地)都由学校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安排,非学校非年级非班级行为。
所以此时的鼓动,与“利”无关。
我给学生讲:我们学过《社戏》。因为某种原因,迅哥儿朋友都去看社戏了,唯独他没去成。于是那天他很不开心,“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晚饭之后,看过戏的朋友们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地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我说:当去过墨园的人回来后“高高兴兴地来讲墨园故事”,而“只有你不开口”,你是多么的孤独。
当几十年后,事业有成的你们同学聚会,他们又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墨园情趣,而又“只有你不开口”,你是多么的遗憾!
所以我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儿不是你没去那个地方,而是你的狐朋狗友都去了但只有你没去。
我说:经过小伙伴们的努力,迅哥儿最后还是去看了社戏。但是社戏远不是迅哥儿的想像:既没看到翻筋斗表演,又没出现自己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节目,又没有渴望的豆浆喝,更可怕的是老旦一直唱……回来的路上虽偷豆煮豆吃,但那豆仅是几个手忙脚乱的孩子用清水随便煮就,味道无法恭维。可是迅哥儿多年后却认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戏不好看,但“我”觉得好看;豆不好吃,但“我”觉得好吃!
我说:假如你爹妈某天对你说:“孩子,今天我们一家人去墨园玩。”估计你会瞅着他们的脸,痛苦地说:“我不想去……”但是,当你发现去那里的是你的一班同学,里面多是曾经疯过玩过打过闹过的人后,你的反应会完全不同!
于是我说:去哪里、玩什么都不重要,和谁一起去、与谁玩才重要。
整个班这次去的不是墨园,是乐园;玩的不是插秧,是尽情地释放!
况且在那里,一定会有集体活动照。
人生又一痛苦的事儿不是你没去照相,而是在你班学生的合影中找不到你。
于是,墨园之行,不仅在于那天我们做了什么,更在于那一天为我们的人生留下什么。
于是,墨园之行的价值不再是那看似不便宜的费用以及理不清的支出,而在于它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个难忘的精神印记。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能留下这样印记的机会实在太少。
如有之,则惜之。
所以,我希望我班所有的学生都能一起去,一个都不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