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生命中的第一个英雄!这首朴实的小诗,唱哭了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

岁暮到家 黄品源 -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 第8期(3D版)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报喜不报忧
是游子共同的默契
每当面对母亲充满关切的询问:
“在外面是不是过得很辛苦?”
本就无法陪伴家人的子女
心中更是愧疚不已
不忍向母亲诉说羁旅漂泊的风尘
其实,这样动人的亲情
早已在两百多年前
被一名游子写进了诗里
乾嘉时期
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
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
戏曲亦为清代大家
他就是著名文学家、戏曲家蒋士铨
而他的这番成就
离不开生命中一位特别的老师——
母亲的教育和熏陶
蒋士铨早年家境贫寒
但无论日子过得多么清苦
母亲仍不忘严格教导儿子
辅导儿子成才
在他4岁时,母亲“断竹为字”
待他记住一个字后又打散
隔日再让儿子用竹枝排成所学过的字
直到他熟记为止
冬天寒冷,母亲就坐在床上
拥着被子教儿子读书
夜里纺织,母亲把书本放在膝下
让蒋士铨坐在一旁诵读
甚至会摇醒昏昏欲睡的他
督促他继续学习
母亲教子得法,课督甚严
酷暑严寒,孜孜不倦
蒋士铨九岁时就熟读很多诗文
十多岁时,母亲就让他跟着父亲“行万里路”
成年之后,蒋士铨在外游历,诗名渐著
然而,他心中始终挂念着家里的亲人
1746年,蒋士铨在年终前夕赶回家中
看见母亲为他缝制的寒衣针脚细密
家书墨痕尚新
一针一线,一字一句
都凝聚着浓浓深情
久别重逢之际
母亲的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然而她细细端详之下
总觉得孩子有些消瘦憔悴
连忙询问起在外的艰辛
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心
蒋士铨写下了诗作《岁暮到家》
全诗语言浅显朴素
却感人至深、饱含真情
尤其是这句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更是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
如今,经典传唱人黄品源
登上《经典咏流传》——致敬经典 的舞台
他怀着和蒋士铨一样的深厚情感
忍着泪传唱这首两百多年前的小诗
借歌声遥寄乡愁和对母亲的思念
黄品源的温情演绎
也唤起了大家对母亲的思念
廖昌永回忆起了童年时的煤油灯
小时候,母亲就是在油灯旁踩着缝纫机
为儿女缝制新衣服
正如诗里那句“寒衣针线密”
撒贝宁感慨之余
回想起自己在读大学时
有一次,母亲去学校看望他
而他却因为忙碌不小心忘记了这件事
等撒贝宁猛然想起向招待所狂奔时
已经是晚上八九点左右
一推开门
母亲正在停电的房间里吃着泡面
伤心和愧疚涌上心头,他不禁放声痛哭
在母亲心里
等待孩子、关心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这却让撒贝宁深感“低回愧人子”
母爱是沉默又温柔的
她将关心凝成了一句句嘘寒问暖
将爱意融进了亲手做的每顿饭
将思念化作无时无刻的牵挂
她总能够第一时间细腻地察觉
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母亲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
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然而对孩子来说
母亲就是生命中最伟大的英雄
亲情与孝道
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每个人的内心都深藏着
对父母真挚的爱
当陪你长大的人
如今已满头白发,等你归家
愿时光温柔以待
能陪父母慢慢变老
愿万家灯火,家家团圆
子欲养而亲犹在
就是莫大的幸福
(0)

相关推荐